不難發現,變,生動地發生在第二十四屆農博會眾多的場景與細節里。
步入展場,“變化”清晰浮現:充滿科技感的新型農機構成了變革的核心力量,展品的多元折射出產業價值的升維,而辦展思維的創新,則標志著這場盛會已完成從“陳列場”到“驅動場”的升級轉變。
農博會將這片黑土地上的探索、博弈與轉型,乃至整個行業對明天的所有渴望與嘗試,一并濃縮、收納、呈現。它所映照的,正是吉林農業乃至中國農業當下最真實的容顏與即將奔赴的方向。
從“新農具”到“新農人”:一場農業轉型的微觀縮影
在長春農博會的展廳里,時間仿佛被折疊。一邊是靜默的農耕文化展,鐮刀、犁鏵訴說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汗水浸潤土地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畫面。幾步之遙的另一邊,智能農機裝備展區人聲鼎沸,無人駕駛拖拉機沉穩地“踱步”,農業無人機嗡嗡作響、騰空而起。
這強烈的對比,恰是農業變革時代最生動的注腳。
傳統農機如同“順從的助手”,而AI農機則更像“思考的伙伴”,能自主學習、判斷甚至糾錯。勞動的形態也由此改變。從重復性的體力支出,轉向更高級的監控、決策和高效率的管理。
農機展區中央,國內首臺“5G+氫燃料”無人駕駛拖拉機時常被圍得水泄不通,成為當之無愧的“展明星”。研發人員介紹:“經測算,其每畝作業成本可控制在2元左右,遠低于傳統柴油機械。”
當然,這也對農業從業者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過去的經驗積累,可能被AI模型兩三個小時的精準識別所替代。新型農民需要具備數據分析、設備維護、網絡營銷等能力。
這實際上在農業領域劃出了一道“數字鴻溝”。誰能更快掌握智能裝備、理解AI邏輯、適應智慧農業模式的主體,誰就可能在這場變革中贏得先機。
在吉林,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成為農業技術應用的“先鋒”。他們主動擁抱變革,在日常經營中學習并推廣無人機植保、高精度導航播種、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等先進農機與農藝。這些對技術敏感、敢于投入的實踐者,不僅有效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經營效益,更走在了吉林省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潮頭。
科技的終極使命是服務于人。要實現其真正落地,離不開政策的精準引導、企業的深度參與、教育培訓體系的轉型升級以及社會認知的迭代更新。唯有當這一整套支持系統協同發力,跟上從“傳統農民”到“新農人”的身份轉變步伐,才能讓更多農業從業者有能力跨越“數字鴻溝”,讓科技真正賦能于農,普惠于民。
從“博弈”到“共生”:一道關乎未來的必答題
本屆農博會上,“綠色”無疑是絕對主角。
展區里現蒸大米散發著純粹的米香,無需任何配菜便令人回味;顆粒飽滿的鮮食玉米清甜軟糯,引得孩子們駐足品嘗;奶制品與牛肉干則帶著草原的純粹與質樸。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饋贈,用最本真的滋味,訴說著綠色、健康與自然的魅力。
然而,對于綠色農業這本賬,市場上不乏質疑之聲。不少種植戶坦言“眼下很難算得過來”。要實現農產品綠色化,意味著高昂的投入:智能農機、有機肥、生物農藥、綠色認證以及轉換期可能帶來的產量波動,每一項都是實實在在的成本。
但是,看待農業的視野決定了算賬的方式。若只盯著當季的收支表,綠色轉型的確負重前行;但若將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這本賬便豁然開朗。
它既是一本關乎水土健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賬”,也是一本關于農產品品牌價值、消費者信任度的“長遠經濟賬”,更是一本為子孫后代留下永續發展空間的“未來賬”。
展會上,“綠色”本身正在成為一種市場競爭力。綠色農產品憑借其“更優、更綠、更香、更安全”的品質承諾,征服了眾多消費者。這表明,市場正被逐漸認可并愿意為環境友好型生產所創造的價值支付溢價。
一位成功通過綠色種植提升產品附加值的農場主坦言:“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愿意多花點錢購買可信的綠色有機食品,他們看重的是健康和環保。”
農博會上,我們看到了綠色農業所代表的未來圖景,縱觀全球農業發展潮流和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綠色轉型已不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而要讓綠色農業從展臺上的“盆景”變為田野里的“風景”,需要一場系統性的破局。
“扶上馬,送一程”、推廣規模化經營、加強科普宣傳、建立可追溯的認證體系等等,這些政策舉措共同發力,方能貫通從生產到消費的信任鏈條,破解成本與收益的錯配難題,最終讓綠色農業蛻變為一條可持續、且有利可圖的“必行之路”。
我們追求的,究竟是短期利潤的最大化,還是人與土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未來?展會上的每一次駐足、每一次詢問、每一次抉擇,都是對這個問題的微小而具體的回答。
從“相加”到“相融”:一次線下價值的再確認
今年的農博會,仍以開放姿態擁抱數字化變革,構建起線上線下協同的新生態。
展會創新推出“24小時直播接力”,實現“云端不打烊”的助農場景;邀請頭部達人作為“農博導游”,以第一視角帶網友沉浸式觀展;更通過跨境直播間將“吉字號”農產品推向東南亞市場,搭建“吉品東南飛”的農業貿易新通道。
這些數字化探索并非要替代實體展會,而是通過線上擴聲、引流與延展,成為線下價值的重要放大器。
這些創新,無疑都是展會數字化探索的高階范本。
有人會問,在“萬物皆可云”的時代,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舉辦線下展會是否過時?
農博會人山人海的場景,給出了相反的答案。
觸摸材質、觀察細節、品嘗風味……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是建立產品信任和品質認知的基石,這些恰恰是線下展會無可替代的核心價值。
在這個場域中,各種對接、推介、簽約活動其意義遠超交易本身。它們是宣告行業存在、團結與方向的“儀式”,共同構建起行業的集體認同感與發展共識,成為政策風向標集中釋放、產業凝聚力直觀體現的舞臺。
農博會本身,已進化為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它不再是簡單的“展銷會”,而是融合了技術交流、產業對接、品牌孵化、消費洞察的生態圈。它高效連接起政府、科研機構、農業企業、新型農民、跨境電商、直播平臺、城市消費者等多元主體。
在這里,交換的不僅是產品,更是技術、信息與理念。
線下展會如何在數字時代重新定位自身價值?農博會以其持續的熱度證明,越是數字化,線下真實連接的價值就越顯珍貴。且其價值正在被重新發現和放大。
未來的展會,必將是“線上效率”與“線下體驗”的深度融合,但它的核心魅力,將永遠是那個“人聲鼎沸”的現場。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陳沫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