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艱苦抗戰,東北抗聯浴血奮戰勇斗兇頑,這段歷史厚重如長白黑土,澎湃似松江浪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要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給予最熱情的贊頌,對一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拼搏者、一切為人民犧牲奉獻的英雄們給予最深情的褒揚。”而東北抗聯這段鐫刻在白山黑水間的精神史詩,如何在和平年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吉林文藝工作者給出了答案。
傳統藝術的守正創新:以程式之美凝練精神內核
傳統藝術成熟的表達能夠為東北抗聯精神搭建穩固的傳承載體,這種“守正”不是對歷史的刻板復述,而是用藝術程式提煉精神內核的“創造性轉化”。
京劇《楊靖宇》與吉劇《風雪長白山》突破了“英雄敘事”的同質化困局:前者將高派唱腔的高亢與其他流派的婉轉熔于一爐,既展現楊靖宇面對日寇的凜然正氣,又刻畫他與“棒槌爺爺”的溫情互動,還體現出他對大刀會匪眾的耐心感化,這種剛柔并濟的處理,讓觀眾真正明白,正是楊靖宇對人民的深沉熱愛,才鑄就了他鋼鐵般的意志。后者則以五位女性保護革命后代的微觀敘事,折射抗聯斗爭的宏大背景,11米斜面舞臺與特殊轉臺的設計,不僅是視覺奇觀,更隱喻著女性在戰爭中“爬坡過坎”的生存困境,這種將精神內涵外化于舞臺語言的智慧,讓“不屈”有了可感的藝術形態。
快板書《楊靖宇智斗邵本良》則有著“下沉式傳播”的優勢。它以節奏明快的說唱演繹具體戰斗場景,將有勇有謀的抗聯斗爭智慧轉化為百姓喜聞樂見的精彩故事。這種選擇背后,是對傳播規律的理解與實踐,讓抗聯精神從劇場走向社區廣場、校園課堂,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實現精神的傳承。
這些傳統戲曲和曲藝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正體現了傳統藝術的當代價值——以“雅俗共賞”的彈性,保持藝術本體的純粹性,也放下身段與大眾對話。
文旅場景的沉浸革新:讓歷史空間成為精神對話場
文旅融合與沉浸式體驗的深度結合,讓東北抗聯精神從游客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參與”,讓紅色教育從人們的“認知灌輸”變為“情感共鳴”。
在長影舊址博物館沉浸式話劇《消失的母帶》中,10條故事線、30個場景,觀眾選擇跟隨哪位角色,就決定了看到哪一段歷史。這種“去中心化”的敘事,表面是技術游戲,深層是價值確認,當觀眾戴上面紗參與解謎時,他們不僅是在看一場話劇,更是在親歷“抗戰”的真實場景。
長春蓮花島影視城的紅色主題劇目《抗聯抗聯》與偽滿皇宮博物院的文旅演藝《炫?墨》之“抗聯魂”,雖形式各異,卻共同指向一個核心——讓歷史場景成為精神對話的“場域”。《抗聯抗聯》讓游客手持道具槍沖鋒,并非簡單的“娛樂化”,而是通過感官認知讓歷史變得可感。《炫?墨》之“抗聯魂”將文藝演出與展館參觀形成聯動,讓游客先通過文物了解歷史背景,再通過演出感受情感沖擊,使抗聯精神從“知識”升華到“信念”。演出還推出了“紅色文化研學之旅”,參與研學的中小學生穿上小戰士服裝,化身演出中的“抗聯小英雄”,通過角色扮演深切感受革命先輩的英勇不屈,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生動。
這種文旅的深度融合,讓紅色基因從展館櫥窗中走出來,融入游客的游覽觀看、參與共情中,艱苦與犧牲不再是書本上的詞匯,在深層理解了“奉獻”的重量后,“愛國”便會從口號變為發自內心的情感。
文字與影像的歷史縱深:構建精神傳承的坐標系
圖書與影視具有不同的敘事優勢,它們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更在于為當代人提供理解歷史的“坐標系”。
長篇紀實文學《熱血:東北抗聯》60余萬字的鴻篇敘事,《初心如磐——檔案中的東北抗聯英雄》中首次公布的日本侵華檔案,《遠隔重洋的吶喊:<救國時報>東北抗戰史料選編》中輯錄的相關報道,這些文字讓歷史細節被精準還原,為抗聯精神提供了最堅實的史料支撐。這也恰恰證明了文字工作者的使命,用筆“為歷史存檔”,讓后人在翻閱書頁時,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影視藝術的傳承則展現了從“紀實”到“沉浸”的演進邏輯。1949年,東北電影制片廠(長影集團前身)拍攝的《中華女兒》就已經開始了電影的“實景拍攝+體驗生活”,編劇顏一煙走訪百余名抗聯戰士,導演凌子風率隊深入密林,本質上都是對“真實性”的敬畏,這種敬畏讓影片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使觀眾為“八女投江”的場景落淚。而即將上映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點影片《生還》則將這種傳統推向新高度,劇組在零下30℃與零上35℃的環境中拍攝,不是為了“吃苦”,而是為了讓創作團隊從身體記憶層面貼近歷史真實。當鏡頭里14歲的李童走上戰場,當代青少年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角色,更是“同齡人為何扛槍”的生命叩問。
這種獨特的“代際對話”,正是圖書與影視為東北抗聯精神筑牢的歷史根基,它們讓人們都能通過文字與銀幕錨定真相、激活情感,讓人們看清了歷史從何處來,明白了精神往何處去。
跨越數十載,東北抗聯精神依然歷久彌新。這不僅因為其“忠貞報國、堅韌不屈”的內核永恒,更因為每一代人都能以創新的方式與之對話。在人民的期盼與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努力中,吉林文藝以多元共生的姿態,讓歷史精神活在當下、與時俱進。在長白黑土中、在松江浪濤間,東北抗聯精神始終與當代人情感共振,這段血火鑄就的史詩,已經永遠成為了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裴雨虹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