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吉林曾經是沿海省?”幾位年輕參觀者盯著“清代中后期吉林疆域示意圖”低聲驚嘆,話語里滿是意外與惋惜。
在本次吉林省近現代史展中,“沙俄對吉林的侵占”展區是備受關注的部分。它用詳實史料揭開了一段改寫吉林命運的沉重過往,讓無數參觀者了解了吉林深埋的傷痛。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份示意圖,就是清代中后期吉林的疆域范圍。”吉林省博物院講解科講解員崔玉卓的聲音從人群中傳來,指著地圖上的日本海沿岸區域,語氣帶著幾分惋惜,“《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的簽訂,讓沙俄侵占了中國東北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這讓吉林從沿海變為內陸,更造成出海口缺失,至今仍是東北亞地緣格局的歷史傷痕。”
展示墻上,“近代沙俄割占中國東北示意圖”將這段歷史完整呈現,與旁邊的“清代中后期吉林疆域示意圖”形成鮮明對比。
崔玉卓走到示意圖前,結合時間線展開講解:“咸豐八年,沙俄借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將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將烏蘇里江以東至日本海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變為中俄‘共管’。”
僅僅兩年后,咸豐十年,沙俄武裝占領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又借英法聯軍攻占北京之機,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俄續增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同意在東部沿烏蘇里江直至朝鮮國境劃界,從而使沙俄割占了原屬吉林將軍轄區的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從此,吉林省失去了原本漫長的海岸線,徹底變為“望洋興嘆”的內陸。
然而,沙俄對我國領土的侵占并未停止。根據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中俄自烏蘇里江口至圖們江口東段邊界應立20塊界牌。可根據1861年簽訂的《中俄勘分東界約記》,僅豎立“土”字牌等8塊木制界牌,少了最具戰略意義的“烏”字牌等12塊界牌。“土”字牌應豎立在“距圖們江口20華里的地方”,在俄使操縱下,俄方私自將其豎立在距圖們江出海口約20俄里的地方,使沙俄又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
這番講解讓現場安靜下來,幾位參觀者湊到展示墻前仔細觀看,有人輕聲感慨:“原來還有這樣的細節,以前只知道丟了土地,沒想到這么步步緊逼。”
崔玉卓接過話茬:“這一領土之變重塑了吉林的地緣格局,埋下當代東北亞國際航運困局的歷史根源。”
她的話讓參觀者們紛紛點頭,展廳里的歷史厚重感,在展品、講解員與參觀者的互動中愈發真切。
有參觀者在展柜前駐足良久,輕聲說道:“這展覽不只是回望歷史,更提醒咱,要好好守護國家,珍惜現在的生活。”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趙夢卓 邱國強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