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每幅歷史影像都會說話。”8月19日,在長春市北京大街西歷史文化街區的吉林省近現代史展“長春圍困戰役與吉林解放”展廳,觀眾輕聲感嘆。
“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自1947年5月13日至1948年3月15日,向國民黨軍連續發動夏、秋、冬三次大規模攻勢,共殲滅敵軍30.8萬余人,攻克城鎮77座,解放人口1500余萬,擴大解放區30多萬平方千米,將國民黨軍壓縮于錦州、沈陽、長春3個孤立地區,為解放全東北奠定了基礎。”在正式進入“長春圍困戰役與吉林解放”章節前,講解員詳細介紹了東北人民解放軍夏、秋、冬“三季攻勢”。
穿過“三季攻勢”展廳,迎面是兩面檔案墻,其中司號員的剪影分外醒目,那是勝利的號角正在吹響——1948年長春那場“久困長圍”的生死較量,被濃縮進展廳。
展板上方以醒目的字體寫道:“1948年4月13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前線指揮所成立,專門負責解放長春。1948年5月24日,東北野戰軍奪取大房身機場,截斷國民黨守軍空中增援和逃跑通道。大房身機場是國民黨守軍對外聯系的主要通道,打掉它就切斷了敵軍唯一的空中運輸線。”
大房身機場舊影在展板下方定格,其下則是一封70多年前的電報影印件,標注著“1948年10月10日,鄭洞國在給蔣介石的電報中報告爭奪機場失敗的緣由”。
展板前,一挺重機槍被擦得锃亮,槍身冰涼,仿佛在訴說長春解放的難忘歷程。
“第一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政委蕭華,在長春前線指揮部歡迎起義的國民黨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長春解放后,東北人民解放軍發給國民黨軍士兵路費和路條證明,送他們返回家鄉。”“長春國民黨守軍投降并在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舉行繳槍儀式?!?/p>
……
一幅幅珍貴的影像依次排開,右側展板展出周恩來10月18日致電鄭洞國勸其起義的電報;再向右,是中共中央10月20日由毛澤東起草的賀電手稿;拐角處,微縮版“長春解放紀念碑”直指穹頂。
檔案墻中間的投影循環播放著長春解放影像,勝利號角仿佛仍在回響,“熱烈慶祝長春解放”的標語依舊鮮紅。旁邊展柜里,《東北日報“長春全城已告解放”號外》《1948年吉林省支前統計表》《1948年吉林省群眾兩次勞軍慰問品統計表》無聲鋪陳民心向背;外側,“舊市政府職員向民主政府報到”“土改發地照典禮”兩張照片上下排列。
省委黨史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朱巍現場講述:“長春圍困戰是遼沈戰役關鍵一役。1948年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冬季攻勢結束,國民黨軍在吉林僅剩長春孤城。守軍新七軍、第六十軍及地方武裝共10萬余人,以中正大街(今人民大街)為界分守東西。6月7日,中央軍委批準東北野戰軍對長春實施‘久困長圍’?!?/p>
朱巍以時間為線,串起長春解放的重要節點:“10月17日凌晨,曾澤生致信鄭洞國,并通電起義;當天下午出城接洽。18日凌晨,第60軍撤出東部防區,解放軍接防。18日夜,新七軍派代表接洽,19日上午10時簽署投誠協議,長春西部城區和平易手,長春宣告解放。20日,毛澤東起草中共中央賀電:‘名城光復,秩序井然,人慶更生,歡聲雷動……’21日凌晨4時,鄭洞國率殘部于中央銀行大樓(今人民廣場中國人民銀行吉林省分行)放下武器,戰役畫上句號。至此,吉林全境獲得解放?!?/p>
走出展廳,初秋的人民大街車流如梭,歷史號角聲猶在耳旁回響。1948年的勝利解放,鑄就了這座城市不屈的脊梁——“一汽”引擎轟鳴九州,“吉林一號”劃過蒼穹,黑土地上稻浪千重。這生生不息的脈動,正是吉林兒女的精神寫照:以勇毅為輪,以創新為舵,在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的征程上不斷前行。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張和力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