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近現代史,一部波瀾壯闊的變革與抗爭史,展現了吉林人民的堅韌與輝煌。
8月25日至27日,“全國網絡名人探尋和傳播吉林近現代史”活動在吉林省開展。在省委網信辦的組織下,來自省內外的20余位網絡名人(全網粉絲量超1.1億)以及省內媒體記者,一同前往長春市、吉林市、遼源市等地,實地走訪吉林省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址、紀念館等地,以新穎的形式、鮮活的語言和全景式的鏡頭,全方位展現吉林的崢嶸歲月,回顧吉林人民的奮斗歷程,講清講活講好吉林故事,讓更多網友深入了解吉林近現代史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進一步推動吉林歷史文化在互聯網上的廣泛傳播。
“感受吉林人民的堅忍不拔”
“本次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介紹了從清朝開始到新中國這300余年的主要史實。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感受近代吉林歷史的曲折與無奈、苦難與輝煌。”隨著講解員的娓娓講述,網絡名人們的思緒被帶到歷史深處。
8月25日下午,“全國網絡名人探尋和傳播吉林近現代史”活動的第一站走進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網絡名人走在展廳內,望著一張張照片和一件件斑駁的文物,細細品味著吉林大地上的厚重歷史。
“千件實物會說話,百張圖片把故事拉,從苦難到榮光,每一步都刻著咱吉林人的倔強。”來自江蘇的網絡名人@小記楊威表示,作為工作在外地的吉林人,走進吉林近現代史展覽,不僅能讀懂家鄉的過去,更能感受到家鄉人刻在骨子里的奮斗精神。
步入展廳,有形的長時間軸從吉林的遠古先民講起,把吉林的歷史演進概括性展示。一路看下來,可讓參觀者全面了解吉林厚重的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脈絡。來自青海的網絡名人@路路觀察在參觀時感觸頗深:“展覽不僅是一場歷史回溯,更是一次深刻的歷史教育與民族精神的洗禮,將吉林近現代三百余載的歷史長卷徐徐鋪展在今人面前,讓參觀者在感悟中汲取力量。”
在“抗美援朝后援地”展區,通過歷史照片、詳實的文字資料以及逼真的場景復原,生動再現了當年志愿軍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壯觀畫面。來自山東的網絡名人@以史為鑒一邊參觀一邊拍攝,不時發出感慨:“回望那場氣壯山河的戰爭,吉林兒女勠力同心、英勇作戰,為抗美援朝的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讓更多人了解吉林的歷史故事”
如果說吉林省近現代史展覽為參加活動的網絡名人打開了認識吉林的新視角,那么8月26日至27日的吉林市、遼源市之行,則把吉林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擔當全方位展現在網絡名人眼前。
“以吉林水師營的興衰歷史為主線,通過圖片、景觀復原、雕塑等手段立體直觀地展示吉林水師營的歷史。”參加活動的網絡名人來到吉林水師營博物館駐足觀看,聆聽介紹。
“吉林水師營作為清代東北第一支八旗水師,它的歷史文化不僅是吉林市的寶貴精神遺產,更是吉林省乃至中華民族發奮圖強、英勇抗擊外國侵略者的一頁光輝歷史。”來自河北的網絡名人@小澤很瑞在參觀中感受到了吉林水師的英雄氣概,不時發出感悟。他表示,會把此行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成游記,在網上傳播出去,讓更多人認識吉林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擔當。來自河南的網絡名人@許同學也有同樣感受:“這次吉林之行的所見所聞只是百年吉林的滄海一粟,不論是沉重的抗戰歷史,還是輝煌的發展成就,我深深感受到吉林的深厚底蘊與獨特貢獻。我會通過我的講述,將吉林故事講給更多的網友聽。”
創辦于1881年的吉林機器制造局,是東北最早的近代工業機構,也是洋務運動期間該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全、技術最強的軍火工廠,它的建立翻開了東北近代工業的新篇章。“吉林機器制造局實乃一座豐碑,引導世人心存希冀、沐光而行。”來自四川的網絡名人@盧克文工作室說,“這次吉林行不僅讓我們自媒體人接受到了歷史文化教育,也鞭策我們在今后的網絡傳播中更好地用好歷史文化資源,講好歷史故事。”“吉林機器局跌宕的歷程展現著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和滄桑的過往,記錄著沉痛的教訓和無法釋懷的情結。”來自上海的網絡名人@半杯餿茶表示,吉林市,這座國內唯一的省市同名的地級城市,名字里鐫刻著不尋常的身世。一個多世紀以來,這塊黑土地在民族自立自強的拼搏中從未缺席。
在東北淪陷時期遼源礦工墓陳列館,網絡名人感受到的是從一個側面真實記錄的東北淪陷的十四年里,中國人民所遭受的血腥統治、殘酷剝削以及在黨的領導下廣大礦工所表現出來的頑強革命意志和可歌可泣的斗爭精神。來自天津的網絡名人@應旺表示,作為年輕一代,將銘記這段屈辱歷史以鞭策自己,為國家富強貢獻力量。
“傳承先輩們的精神”
在活動中,每一個網絡名人都在用自己的筆和鏡頭講述著吉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吉化的發展史是中國化學工業創業史的一個縮影。”網絡名人在參觀吉化歷史陳列館時,紛紛感嘆吉化的發展歷程是共和國前進腳步的一串印跡。吉化歷史陳列館以吉林石化公司歷史發展為脈絡,用大量檔案史料,展現了吉林石化公司從1938年至今80余年一路走過的非凡歷程。來自北京的網絡名人@馬妍說:“吉化從依靠外援到自力更生,從百廢待舉到行業翹楚,從埋頭苦干到求實創新,彰顯了中華民族的自尊與自強。”來自黑龍江的網絡名人@冰姐扒書表示,“我們要為吉化人的為國分憂、不辱使命的責任與擔當點贊,更要學習吉化人‘嚴細實快’的工作作風和‘背山精神’。”
當歷史的巨輪碾過二戰的烽火硝煙,那滿目瘡痍的世界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網絡名人懷揣著敬畏與悲憤走進遼源市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這座被歲月塵封卻永不磨滅的歷史豐碑。
走入館內,就如同踏入了一條時光隧道,瞬間被卷入那戰火紛飛、血雨腥風的年代。這里的展陳內容分為三大主題,每一主題都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敲擊著人們的心靈。館內展出的泛黃史料與戰俘遺物靜靜陳列,無聲訴說著80年前的往事。“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心情很沉重,這些歷史讓我們依舊能夠看到戰爭的殘酷。”來自北京的網絡名人@關之檀說,“在那個艱難的歲月里,各國人民團結一心,為了正義和自由而戰,這種團結的精神是我們今天應該傳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省內網絡名人@文小略表示:“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傳承先輩們的精神,在和平的道路上奮勇前行,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日的行程里,網絡名人們憑借專業視角和創作風格,產出短視頻、直播、圖文等各類作品,讓吉林的歷史跨越時空阻隔,抵達人們心靈深處,更讓吉林人民在苦難中抗爭的堅韌以更鮮活、更貼近大眾的方式實現“破圈”傳播,激勵更多人銘記歷史、砥礪前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網相關信息已達630余條。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劉巍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