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當人們回望1945年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的歷史瞬間,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贈予溫萊特、珀西瓦爾兩位中將的簽字筆,始終是這段記憶里的特殊符號。鮮為人知的是,這兩位曾在太平洋戰場被俘的盟軍高級將領,戰俘生涯的最后一段時光是在遼源市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中度過的。這段往事也成為中國戰場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生動印證。
秋日的遼源,微風拂過城市街巷。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展覽館內,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展示的戰俘名錄中,34個名字精準記錄著1944年12月至1945年8月的特殊歲月——彼時,這里作為日軍“奉天俘虜收容所第二分所”,秘密關押著來自美國、英國、荷蘭的盟軍戰俘,其中不僅有溫萊特、珀西瓦爾兩位中將,還有另外3名中將、4名少將、7名地方長官等高級軍官及18名勤務兵。“日軍為掩蓋罪行,投降前銷毀了大量罪證,讓這段歷史塵封了60余年。”講解員指著復原的營房與地基遺跡說。如今,這些遺存仍能讓人直觀感受到戰俘們被嚴密監視、遭受折磨的艱難處境。
時間回溯至1942年,太平洋戰爭初期,盟軍陷入戰略被動。1942年4月,美菲聯軍在菲律賓戰場陷入絕境,總指揮溫萊特中將為避免更多士兵傷亡,在彈盡糧絕后被迫向日軍投降;隨后,日軍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巴丹死亡行軍”——約1.6萬名戰俘在押送途中慘遭殘害。溫萊特等高級軍官們又登上衛生條件惡劣、傳染病肆虐的“地獄之船”,輾轉臺灣花蓮、玉里、木柵等戰俘營,最終于1944年12月被轉押至當時的偽滿洲國西安縣(今遼源市)戰俘營。“從熱帶到東北的冰天雪地,他們不僅要忍受零下幾十度的嚴寒,還要面對饑餓、毆打與繁重勞役。”今年69歲的退休老黨員付亞斌第一次參觀展館時,被史料里的細節深深震撼,“資料顯示,溫萊特原本一米八八的身高,被解救時體重還不足90斤,這些數字的背后,是戰爭對生命的殘酷碾壓。”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迎來轉折。隨著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日軍防線迅速崩潰,遼源戰俘營的盟軍戰俘也迎來解放曙光。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后,美軍立即啟動“北美紅雀行動”,6名營救隊員乘B-24運輸機空降沈陽,卻因當地日軍未接獲投降指令短暫被俘。經與日軍交涉確認戰俘位置后,8月19日,隊員霍爾雷斯與拉馬爾終于抵達遼源,見到了形容枯槁的溫萊特中將。8月24日,這些被關押近三年半的戰俘乘車離開遼源。當時正值東北雨季,泥濘的道路讓車輛頻繁陷坑,沿途的中國農民見狀,紛紛主動上前幫忙推車。“沒有中國農民的幫助,我是不可能回到美國的。”溫萊特后來在回憶錄中寫下的這句話,成為中國民眾以樸素善意支援反法西斯戰爭的溫暖見證。
如今,遼源市二戰盟軍高級戰俘營舊址展覽館已成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也是解碼二戰東方戰場歷史的重要窗口。館內的“空中翻書”設備,可詳細查閱16名盟軍高級戰俘的生平履歷;幻影成像技術則還原了溫萊特在戰俘營中的內心掙扎——他曾因投降自責不已,卻不知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民眾早已將他視為英雄。吉林衛視紀錄片《重見天日》也曾聚焦這段歷史,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知曉遼源戰俘營背后的故事,讓這段跨越國界的反法西斯記憶得以傳承。
夕陽西下,戰俘營舊址的崗樓靜靜矗立,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平凡的歲月。9月2日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回望“密蘇里”號上的簽字筆,也回望遼源戰俘營里的堅守與互助,不僅是為了銘記歷史細節,更是為了從這段東方戰場的記憶中,讀懂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守望相助,堅定守護和平的信念——唯有銘記過去,方能走向未來。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趙蓓蓓 龐智源 姜雨佳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