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鈔票、老官帖、旋轉木門、玻璃天幕、大理石桌椅和地磚……
9月3日,“見證與重生:偽滿洲中央銀行總行舊址專題展”在長春市偽滿洲中央銀行總行舊址、現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春人民廣場支行營業室開展。
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文件、照片、實物,穿越時空,呈現在人們面前。366平方米的展廳里,從殖民工具到人民金融機構的蛻變歷程首次被全方位展示。
(一)
走過暗紅色的旋轉門,一條隔離線,將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春人民廣場支行營業室的大廳分為截然不同的兩邊——
一邊是現代化銀行的辦公現場,電腦、自動柜員機,往來市民商戶絡繹不絕,銀行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提供著現代化的、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見證著今天經濟社會發展的勃勃生機;
一邊是“見證與重生:偽滿洲中央銀行總行舊址專題展”的展示現場,舊鈔票、老官帖、舊報紙、老照片依次鋪陳開來,記錄著吉林金融業的舊篇章,訴說著歲月深處發人深省的老故事。
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王新英作為展覽顧問全程參與本次專題展工作。他告訴記者,本次展覽以“見證與重生”為主題,分為“吞并四行 壟斷金融”“擴建新址 加速掠奪”“名城光復 見證解放”和“舊址新生 金融支柱”四個單元,通過豐富的實物與史料,讓歷史可觸可感。
現場,民國時期私帖鈔版、偽滿洲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偽滿洲中央銀行賬簿、手提保險箱等均是當時東北地區金融往來的見證物。詳實的史料、豐富的展品極具說服力。開展首日,觀展的市民絡繹不絕。
“這些歷史的展覽圖片、實物,解開了我50多年前的困惑。”開展第一天,78歲的周文芳乘坐公交轉地鐵,抵達展覽現場后,一刻也不歇息,立即開始認真觀展。
她告訴記者,自己1970年來長春工作,第一次看到這幢大樓就留下了深刻印象。高大的、神秘的大樓背后的故事,周文芳通過今天的展覽了解得清清楚楚。“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記住這段歷史,要給后人警示。”周文芳說。
(二)
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的電視直播剛剛結束,長春市民劉虹雨興奮地走進展覽現場。
“看到老物件,就像看到了那段歷史。”劉虹雨告訴記者,在這樣特殊的日子里,自己第一次參觀展覽,感到非常震撼。通過今昔對比,自己由衷地感到,祖國能有今天的繁榮昌盛,離不開先烈們的英勇犧牲。
作為顧問組成員,中共長春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楊洪友非常關注展覽的內容設計和創作工作,這位資深黨史專家始終抱定一顆初心:
“希望通過展覽展示,讓人們銘記先輩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自由所作出的重大犧牲,感受新中國成立后長春人民奮發圖強,建設美麗家園的偉大成就,啟迪人們踔厲奮發、接續奮斗的精神力量。”
偽滿洲中央銀行總行舊址,刻錄著東北大地歷經殖民掠奪、浴血抗爭到重獲新生的滄桑巨變。從日本侵略者的金融工具到新時代的人民金融機構,它既是殖民暴行的鐵證,也是民族復興的見證。
長春市民趙陽陽在工商銀行的自助柜臺前順利辦理業務后,步入專題展區,在貼滿近百年來各時期銀行封條的木箱前陷入沉思。
“侵略者興建這個銀行是為了剝削和壓迫,黨和政府接手之后用它發展金融業,是為了咱們老百姓……”趙陽陽表示,作為華夏兒女,應該更加不忘歷史、奮發圖強,聽黨話、跟黨走,為祖國繁榮昌盛作出更多貢獻。
(三)
“都是用中國勞動人民的血汗建造起來的,是中國人民的勞動成果。”
開展第一天,對展品早已如數家珍的楊洪友,還是在這塊紅底大字的展板前久久佇立。上面這句話,是1950年2月28日,毛澤東主席親臨東北銀行長春支行,在聽取地方銀行負責人匯報后,對偽滿建筑作出的指示。
腳下的偽滿洲中央銀行舊址,整體工程消耗了5000多噸鋼材,25萬袋水泥,225萬塊磚,7.5萬塊花崗巖,5240平方米大理石,5700平方米人造石材,投入人力63萬人……人力物力,都來自中華大地,凝聚著中國人民的血汗。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開創新的歷史。中國人民接手之后,寫下了社會主義金融事業的嶄新篇章。
而今,金融的“水”,流向了實體經濟的土壤,滋養了民族工業的參天大樹,浸潤了千家萬戶的美好幸福生活。“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也因此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達。
走出展廳大門,正午時分的人民廣場花團錦簇,人民大街車如流水;
不遠處,重慶路商圈人氣漸漲,“金九銀十”消費旺季熱度已顯,經濟社會發展的勃勃生機具體可感。
至此,“見證與重生”的展覽主題,得到了真正的升華……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陶連飛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