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1日,延安城東,清涼山下。 距離延安飛機場不遠的一處平房外,不時響起嘹亮的歌聲。一群身穿灰藍色制服的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等待著一場期盼已久的開學典禮。 在這次開學典禮上,陜北公學正式宣告成立。不同于如今先開學再上課的普遍做法,這所創辦于戰火中的學校舉辦開學典禮那一天,距離學生們開學授課,已經過去足足兩個月。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全民族抗戰爆發。為拯救民族于危難,廣大青年突破重重阻隔,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一所抗大已不能滿足需要。 為了把大批愛國青年培養成為優秀的抗戰干部,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決定創辦一所新的學校——陜北公學,由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張云逸、成仿吾等人籌辦,成仿吾任陜北公學黨委書記兼校長。 同年8月,陜北公學開始招收全國各地及海外華僑青年入學,9月1日正式編班上課。最初的學員來自四面八方:有共產黨員,也有國民黨員;有工人,也有農民;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有紅軍,也有國民黨統治區的干部;有十幾歲的青年,也有年過半百的老人…… 陜北公學在辦學的近四年間,始終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毛澤東同志在繁重的工作中,時常對學校的任務、辦學方針等關鍵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 1937年10月19日,陜北公學舉行大會,隆重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一周年。當日,毛澤東同志首次到校講話,開頭第一句話就點出了陜北公學的任務:“培養抗日先鋒隊”。 何謂“先鋒”? 答案就在毛澤東同志為陜北公學的題詞當中。 1937年10月23日,陜北公學開學典禮前一周,毛澤東同志為陜北公學寫下了著名的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著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忠誠的,積極的,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于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的解決。” 正是在黨中央的關心指導下,陜北公學培育出無數優秀學子,他們高唱著成仿吾校長作詞的《畢業上前線》,將革命的火種撒向全國,燃起全民族抗戰的熊熊烈火。 陜北公學先后培養出一萬多名各方面的革命干部,為團結各個階層共同抗日,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毛澤東同志對陜北公學作出了這樣的高度評價:“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 1950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前身是誕生于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以及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北方大學、華北大學。 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中國人民大學注重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被譽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 青春向黨,不負人民。2025—2026學年秋季學期,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將全面正式投入使用。這所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人民大學,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昂首闊步,砥礪前行。 來源:新華社 初審:梁拓元 復審:胡健華 終審:張宇
抗戰影像記憶|畢業上前線
更新時間:2025-08-29 15:18 來源:新華社
吉報頭條
重要新聞
國內新聞
國際新聞
圖片精選
編輯:梁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