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曉莊學院陶行知紀念館正在開展征集陶行知海外抗戰史料的活動,旨在尋找陶行知先生在抗戰期間的活動足跡,豐富館藏內容。從1936年7月到1938年8月,陶行知遠赴海外,歷時兩年零一個月,奔走于歐美亞非等28個國家和地區,行程長達十萬八千公里,傾盡心力宣傳抗日救國,正是這十萬八千公里的腳步,丈量出中國教育者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海外的講演中,陶行知以滿腔愛國熱忱和對民族尊嚴的堅守,深深打動了各國學者與政要。他的真摯情懷也感動了白求恩,促成了這位國際友人遠赴中國、以生命托付中國戰場的壯舉。尋訪與征集陶行知先生的抗戰足跡與史料,不僅是對“大先生”的深切致敬,更是對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生動詮釋,更是對“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理想信念的深刻感悟。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還引用陶行知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的使命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塑造靈魂、培育人格。理想信念,猶如燈塔,指引教育者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沒有理想信念,不可能成為好老師,更難以成為“大先生”。今天,我們談教師成長,不能回避一個核心問題:如果教師自身缺乏理想信念,拿什么去點亮學生的心靈?
教育的偉大,常常體現在教育者胸懷家國、以己之“小我”融入民族之“大我”。實業家、教育家張謇一生踐行“教育救國”的理想,他以實業與教育并舉,培養了大批實用人才,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新時代的張桂梅校長,更是以無私的奉獻精神,帶領大山深處的女孩走出困境、走向未來。他們用行動詮釋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大先生”擔當。
陶行知先生曾說:“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對于教師而言,教育是一場終身修行。尤其在當下,信息更新迅猛,新技術日新月異,教師如果只滿足于“教完課本”,只滿足于應付考試,就會被時代遠遠拋下。教育者除了教會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開闊視野、探索新知,鼓勵他們勇于創新、不畏失敗;與此同時,教師自身也要保持學習狀態,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思想境界。唯有如此,才能不負“新時代大先生”的重托。
教育也是一場生命影響生命的接力。一代代“大先生”正是用崇高的理想信念點亮了教育的火炬,這把火炬照亮教師的路,更照亮學生的心。我們期待,新時代更多教師能夠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把“大先生”的風骨傳承下去,用理想信念托舉起我們更美好的未來。
來源:交匯點新聞
初審:胡健華
復審:梁拓元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