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回顧八十年前那場全民動員的偉大戰爭,既有中流砥柱堅強鞏固的領導支撐,也有持久抗戰正確戰略的堅定實施;既有前后方廣大民眾的組織配合支持,也有和平正義國際力量的幫助支援。正是這些匯聚起來的點滴努力,推動抗日戰爭向著主動和勝利方向累積和躍變。置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縱深,深入總結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寶貴經驗,對于新時代新征程應變局化危局開新局具有深遠啟示意義。
一、中流砥柱的有力領導是應對危急險境、實現偉大勝利的根本保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毅然肩負抗日救國的光榮使命。從組織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到持久發展抗日游擊戰爭,我們黨始終堅持“以實際行動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救中國于危亡”[1],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八路軍、新四軍等成為抗日戰場上的堅強力量。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自身建設、領導能力同抗戰必勝的使命相適應。在廣大敵后抗日根據地,從鞏固政權到開展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黨的領導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為戰勝前進險阻、贏得最后勝利積蓄優勢和效能。1945年,黨的七大指出,“中國共產黨從一九二一年產生以來,已經二十四年了,其間經過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這樣三個英勇奮斗的歷史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到了現在,我們的黨已經成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重心,已經成了中國人民解放的重心,已經成了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重心。中國的重心不在任何別的方面,而在我們這一方面。”[2]在抗日戰爭血與火的長期考驗中,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堅強有力的黨的領導,是我們堅定信心恒心、戰勝困難險阻、開創勝利局面的根本。以史為鑒,方明所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光明前景的接續開創,離不開黨的堅強有力領導。新征程上,我們要從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歷史記憶中汲取強國建設的思想智慧,進一步深化黨的領導對推進民族復興效用的認知,筑牢中華兒女同心向黨、永跟黨走的歷史自信和精神主動。
二、組織起來斗爭到底是凝聚信心共識、創造轉折奇跡的內在密碼
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中鮮明提出“堅決抗戰的方針”,實現“全國軍隊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改革政治機構”,“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實現中國自由解放”。伴隨全民族抗戰由開始向深入,戰爭的展開和推進對斗爭的堅定性、組織的精細化都提出很高的要求。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把組織效力提升、斗爭素養厚植融入黨的統戰工作、群眾工作等具體情形。特別是通過創辦陜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等,教育、組織、引導、動員廣大青年投身抗日救國運動,造就了一大批為民族解放斗爭到底的先鋒隊。“學習魯迅的精神……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斗”,“不謀私利的,唯一地為著民族與社會的解放”,“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3]等重要論述,形塑了廣大軍民愚公移山戰強敵的精神樣態。此外,戰爭也伴隨著曲折和風浪、噪音和雜音。從反對投降危險,到抵抗頑固派進攻,我們黨同各種破壞抗戰、妥協退讓、投降分裂等行為作堅決斗爭,向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觀點傾向作有力批駁,澄清是非、辨明善惡,在斗爭中練就“斗罷艱險又出發”的鐵肩膀和硬本領。回溯抗日戰爭砥礪奮進的歷史印記,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進行新的偉大斗爭,只有進行時;組織力的提升,對于克難攻堅、實現目標,意義深遠。從落后挨打、一盤散沙到揚眉吐氣、換了人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非輕松就能實現,必須克難攻堅、多務實功。新征程上,我們要從抗日戰爭由苦難向輝煌的歷史積淀中汲取精神養分,提升斗爭本領、厚積組織效能,使百年大黨在革命性鍛造中鑄就新優勢,在新時代趕考中交出新答卷。
三、得當的戰略科學政策是扭轉被動變局、涵育主動新局的關鍵支點
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提出,“把游擊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戰爭的基本原則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列出“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4]等六項具體戰略問題。此后,從《論持久戰》對抗日戰爭三個階段的全面論述,到《戰爭和戰略問題》以中國特點和戰爭歷史等為觀照對戰略問題展開的系統分析,我們黨在總結教訓、研究歷史、分析態勢中,探索形成適應對敵斗爭需要的一整套戰略體系和戰術打法。各地緊密結合敵我實際情形,在抗日戰爭總體戰略指導下,自主靈活制定差異化、特色化的局部戰略,有的放矢、發揮優勢,做好布局謀篇和落子作眼等精細文章,不斷增強謀劃與實施契合的精度、原則和方法協同的效度,逐步改變抗日戰爭初期被動失利的局面,推動抗日戰爭在戰略戰術和指揮運用等層面取得點面開花的良好效果。與此同時,戰略策略的得當推進,也離不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政策的支持和配合。鄧小平同志在《勝利的回顧和勝利的期待》中提出,“我們要在所有干部中,造成研究政策、執行政策的熱潮。沒有正確政策,一切努力都是空洞的;有了正確決策,我們才能勝利。”[5]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戰略戰術的集成聯動,需要政策舉措的聚實增效。新征程上,我們要從抗日戰爭戰略演進和政策發展的歷史中汲取方法和智慧,深刻領會“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這一論斷蘊含的要義和旨歸。
四、聚焦問題破解難題是把握時代趨向、匯聚有利勢能的重要抓手
抗日戰爭中,各類問題復雜交織。伴隨戰爭的發生展開,一方面,我們黨總結抗戰以來的教訓經驗、估計當前和今后戰爭的態勢環境,明確全民族抗戰的緊急任務、分析國際形勢各種變化,我們從怎么看和怎么辦等角度理出思路、提出對策。另一方面,我們黨著眼哲學、歷史等向度,分析問題產生、矛盾形成、認識發展等內在機理,構建起對問題更深徹的思考和認知。1941年,毛澤東同志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強調,要“認真地研究情況,從客觀的真實的情況出發”,“認真地研究歷史”,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地研究中國的現狀和中國的歷史,具體地分析中國革命問題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周密地研究周圍環境”,“眼光向著這種實際事物的調查和研究”,“在全黨推行調查研究的計劃”[6]。正是在一系列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指導下,我們對敵友我三方的經濟、財政、政治、軍事、文化、黨務等各方面動態有了精細把握,為針對性解決難題、形成對策提供了科學指引。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堅持實事求是、有的放矢,把作風建設、學習改造、調查研究同正在做的實際工作相結合,黨解難題辦實事的意識和本領大大提升。時代是出卷人,民族復興征途上各種難題不斷顯現,要求必須推動工作方法、思維方式等同時代發展相適應。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從解決問題、走向勝利的鮮活歷史中汲取好方法好思路,把明情況、解難題、謀實招、務實效作為工作推進的重要著力點,不斷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步、呈現新氣象。
五、命運相連、同球共濟是共渡艱難處境、共謀人類福祉的必然選擇
1941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關于反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中指出:“目前共產黨人在全世界的任務是動員各國人民組織國際統一戰線,為著反對法西斯而斗爭”,“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國共合作,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即用此以援助蘇聯”,“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國家一切反對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的人們聯合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7]。在持久深入的抗日戰爭中,世界各國的無私援助和國際友人的真誠支援,堅定了我們持久抗戰的信心,鞏固了我們取得勝利的力量。比如,有給予中國人民道義和物質等方面支持的國家和國際友人,有在南京大屠殺等慘案中為中國難民提供幫助的外國朋友,有同中國軍隊并肩作戰、冒險開辟駝峰航線的美國飛虎隊,有不遠萬里前來中國救死扶傷的白求恩、柯棣華醫生等外國醫護人員,有真實報道和宣傳中國抗戰業績的外國記者,有在中國戰場上英勇獻身的蘇軍烈士。一個個歷史瞬間展現著國際人士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無私支援和寶貴幫助,連接起世界各國反侵略盼和平的共同心聲。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世界各國大聯合大團結的勝利,也是人類民主正義進步事業的勝利。這也啟示我們,應對復雜變局、共建美好世界,就要堅持胸懷天下,觀照各國普遍關切和共同期盼,做大朋友圈、搭好連心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良好外部條件。新征程上,我們要從抗日戰爭命運同系、風雨并行的歷史記憶中汲取精神之力,在開放發展中匯聚合作共識,在交流互鑒中增進對話互信,為促進全球發展、建設美好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正能量。
原標題:【理響中國】從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中汲取應變克難的信心力量
來源:中國理論網
初審:胡健華
復審:梁拓元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