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8月30日,臺風“巴威”剛剛從松遼大地撤退,一輪充沛的降雨,給豐收在望的這片黑土地送來了夏末的清涼。梨樹縣高家村的康達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玉米即將成熟,合作社理事長楊青魁在試驗田里忙活著,他捏了捏已經飽滿的玉米穗,充滿信心和驕傲地說,“今年這塊地還要增產豐收,我們‘梨樹模式’明年就在合作社要全面推廣了。”
康達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至今有20個年頭了,成員由組建之初的6戶發展到現在62戶,擁有農機具24臺套。雖然經營規模流轉土地面積65公頃,但是已經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合作社不但實現了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產業化發展,同時還總結出“統種、統管、分收”“統種、分管、分收”“統種、統管、統收”三種不同的作業模式。農業規模化經營,不但能夠節本增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還架起了現代農業發展的橋梁。
雖然楊青魁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在引進新技術上,他可是想在了前面。多年來,合作社一直致力于新技術的示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玉米寬窄行種植、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等等,均在這里得到了有效示范和推廣。合作社的示范田儼然已經成為展示農業新技術的樣板田。
“別看我們合作社規模不算大,但是我們種地有‘法寶’。”楊青魁笑著指了指腳下的玉米地,“這塊地經過14年秸稈全覆蓋,黑土層已經達到了50到60公分,根系能扎到2米。”2007年,合作社和縣農業推廣部門合作,與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所、東北地理所一起開展了玉米秸稈覆蓋免耕技術的研究,建立保護性耕作基地,落實科研單位的各項試驗。
村里的農民愿意將土地交給合作社經營,“以前種地只顧著產量,這塊地已經是‘破皮黃’了,黑土幾乎沒有了,現在又逐漸恢復回來。”楊青魁用短粗的手指使勁向土層深處翻了一下,下面都是“陳年”的秸稈,腐殖質豐富,踩上去也很松軟。合作社采用“寬窄行種植,秸稈全覆蓋”的保護黑土地的“梨樹模式”,玉米在收獲后,將秸稈全部還田覆蓋地表,寬窄行輪作,春季使用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整理秸稈、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作業,最大限度減少土壤擾動次數,達到蓄水保墑、培肥土壤和穩產高產效果。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康達合作社也將這一戰略應用到實際中來。除了黑土地保護以外,合作社還聯合中科院地理所和中國農科院開展了條耕配套高產高效綠色栽培技術,包括精細化播種技術、化立體施肥、一飛多防等環節。楊青魁自豪的說,“試驗田已經連續兩年達到噸糧了(畝產一噸以上),創高產。”具專家介紹,這一配套技術已經初步形成了規程,合作社也將大范圍推廣,從而帶領社員依靠新技術在有限的耕地上實現增產增收。
“我們要積極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等先進技術,為保護黑土、為我們的子孫后代造福”。楊青魁表示,在今后的運營發展中,充分發揮合作社示范帶動作用,為國家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