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經濟日報用4個整版推出“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吉林篇。
《經濟日報》(2021年05月12日 第10版截圖)
吉林加快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老工業基地煥發新風采
本報記者 李己平
“吉林一號”衛星在蒼穹翱翔,“紅旗”轎車走向世界舞臺,吉林大米讓中國人端穩自己的飯碗……這就是今天的吉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優生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創新提升發展質效
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是我國首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2015年10月,長光衛星自主研制的中國首顆商用高分辨率遙感衛星“吉林一號”成功發射,拉開了中國商業航天的大幕,標志著吉林一個新的高科技產業誕生。
吉林堅定不移推動創新發展,立足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大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建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
著力推進“數字吉林”建設。吉林加快利用數字新技術對傳統產業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積極發展智能制造,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舉全省之力支持一汽打造世界一流企業,支持長春建設世界一流國際汽車城,三次產業結構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5.5∶27.4∶17.1調整到12.6∶35.1∶52.3;持續抓好“數字政府”建設,230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吉事辦”掌上服務事項達到178項,工程建設審批管理平臺運行效率居全國前列。
努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吉林大學研制的“地殼一號”萬米鉆機使我國成為第三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吉林一號”衛星在軌運行25顆,國內首臺商用12英寸全自動晶圓探針臺、世界最大口徑碳化硅單體反射鏡在吉林省研制成功,大面陣、高靈敏度CMOS圖像傳感器以及超高密度微小間距LED顯示器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吉林科技活動產出指數從2015年的全國第19位提高到目前的第15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從全國第17位提高到第12位。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完善長吉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功能,引進和培育國家技術轉移東北中心、中科院應化所技術轉移中心,建設長春科技大市場,促進中科院33家研究所與吉林企業開展技術對接與成果交流,去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62.15億元,是2015年的17.47倍。加強人才智力保障,推出“人才18條政策”。
區域結構持續優化
吉林根據省域地理空間格局、產業發展基礎和城鄉發展水平,統籌推進“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以長春為“一主”,各市州協同發展,發布“1+13”規劃體系,構建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協調發展新格局。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長吉一體化協同發展加快推進,長平一體化協同發展啟動實施,變更公主嶺市代管關系獲國務院批復,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初見雛形,長春成為全國省會城市中面積第三、人口850萬人的特大城市,輻射帶動效應進一步增強。
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出臺《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擴權強縣改革縣(市)占比42.9%,完成兩批共80個省級特色產業小鎮創建,長吉接合片區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城鄉協調發展。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打造“3A”級標準示范村4000個,創建美麗鄉村250個。率先啟動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吉林大米”暢銷世界,“長白山人參”“皓月牛肉”等品牌影響力逐步增強。去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067元,增長7.6%,城鄉收入比由2015年的2.2∶1縮小到2∶1。
開放合作活力十足
4月29日,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平安電能新材料智能制造國際合作產業園開工暨項目簽約儀式舉行。今年以來,該區有124個建設項目多點開花,其中續建項目40個,新建項目84個,總投資超過2100億元。
吉林堅定不移推動開放發展,發揮向北開放重要窗口作用,狠抓全方位對口合作、多層次戰略合作、緊密型專業合作、前瞻性共建合作、開放性國際合作“五個合作”。建設大通道,面向東、南、西、北,持續推進“3631”工程建設。
向東,三線聯通東北亞,實現“借港出海”。向南,六線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向西,三線聯通歐亞,推進“長滿歐”“琿馬鐵路”穩定運營。向北,謀劃開通新“北冰洋航線”。
開拓大市場。去年,全省跨境電商交易額、零售進出口額分別增長25.4%和178.2%,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和新簽約合同額均創歷史新高。
開展大招商。舉辦中國—東北亞博覽會、全球吉商大會、中國(吉林)全球投資峰會、全球冰雪產業峰會、中德汽車大會等重大經貿活動。去年,全省有資金到位項目1749個,到位資金3112.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增速高于全國3.2個百分點。
強化大對接。主動對接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與吉林簽署“1+N+X”戰略合作協議的省份達10個。
構筑大平臺。發揮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長春新區、長春臨空經濟示范區、興隆綜合保稅區等重大平臺作用。
民生福祉持續增強
在長春市寬城區五星村村史館里,有一面“笑臉墻”,墻上掛著百位村民的笑臉照片。幾年前這個村年人均收入幾千元,現在年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經過改造,昔日的臭水溝成為發展旅游的“風景線”。
吉林省堅定不移推動共享發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實際問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新格局。
扎實推進脫貧攻堅。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8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0052元。
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五級書記抓防控”加強全時空、全流程閉環管理,發動8.56萬個基層黨組織和160多萬名黨員聯防聯控、群防群控。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加快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育人體系,全面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均衡發展。推動體育事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3.8%和8%。
與此同時,吉林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打造清潔能源消納基地、外送基地、制氫基地3個千萬元級清潔能源基地。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立足“春晚秋早、夏涼冬冷、有霧凇、有天池”資源稟賦,推進生態保護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
蓄勢待發 奮力前行
李己平
吉林省正在重新布局。
吉林省通過支持一汽“產能”“配套”“結算”等“六個回歸”,使企業進入發展最好時期。投資78億元建設的敦化抽水蓄能電站,平衡了電網峰谷。吉林將西部富裕的風、光、電資源建設成“陸上風光三峽”,轉而向外省送電,徹底解決了吉林長期靠外進煤炭火力發電的“負電”局面。企業之間的互動拉長了產業鏈,大學、研發機構與其他市州的互動拉長了創新鏈,長春與其他市州的互助拉長了價值鏈。
放眼全省,吉林調整了生產力布局,統籌推進“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以長春為主,長春市與吉林市,長春市與四平市協同發展,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協調發展新格局逐漸形成。
布局來自格局。吉林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有關要求,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在加快推動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征途上展現新作為。積極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著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春雷乍響,孕育生機。吉林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各路資本。一汽3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吉化120萬噸乙烯項目、吉林油田天然氣和風光發電等一系列大項目開始謀劃落地吉林。與吉林簽署“1+N+X”戰略合作協議的省份達到10個。
去年,吉林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在黨的十八大以來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數。今年一季度,吉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開門紅。吉林省委適時提出“兩確保一率先”工作目標,經濟增速確保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日前,吉林召開作風建設推進會,吉林紀委監委和省委組織部聯合印發《吉林省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容錯糾錯十條》,確定今年為作風建設年,樹立干事創業新風,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
春種夏長,期待秋實。吉林振興發展有基礎、有潛力、有韌性,各級黨員干部有責任、有擔當、有干勁,實現既定目標有支撐、有條件、有能力。吉林秉持舍我其誰的氣概,定能開啟新的振興征程。
長春新區:創新驅動內涵型增長
本報記者 李己平
從一個亟待解決場地和資金需求的初創項目,發展成為擁有300公頃種植基地,集草藥種植、研發、收購、加工、生產、連鎖藥房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白山本苜藥業有限公司是長春新區培育創新創業生態的生動注腳。
白山本苜藥業有限公司的投資人劉春生是個有故事的人。2014年10月,劉春生建立了長春擺渡工場,那年記者采訪他時,咖啡喝下去都覺得苦,他苦于找不到有潛力的創業者。2021年5月1日,記者再見劉春生,咖啡醇香撲面而來:劉春生當時用3000萬元天使資金投資的小企業已經成為年銷售額過億元的“黑馬”,說起白山本苜藥業有限公司,他滿臉自豪。如今,投資人和創客在擺渡工場的擺渡空間喝著咖啡談論創業構想已經成為時尚。
長春高新—擺渡工場—創客,成就了長春創新發展的生態圈。1991年,長春高新區經國務院批準建立,2016年2月3日,國務院依托長春高新區批復設立了長春新區,擺渡工場也成長為擺渡創新工場集團有限公司。
長春新區的各類“雙創”平臺正在發揮效應,從北京中關村建設主體北科建集團打造的北湖科技園,到東三省首家新型“雙創”服務集團性企業擺渡創新工場;從大學生創業創新示范基地林田創客,到服務要素集聚的益田·硅谷新城創業孵化基地……眾多“雙創”平臺通過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中心、產品中試基地等,促進了科技研發與成果轉化、技術轉移與擴散。通過科技創新,形成了新產品、新業態、新產業,實現了新區創新驅動內涵型增長。優質平臺誕生了眾多優秀企業。
創新驅動,潛力無限。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報,對2020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長春新區“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工作成效突出,連續兩年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