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1年7月1日 T06版
改革求變:通鋼人的逐夢之旅
通鋼煉鋼生產線。
早上7點,首鋼通鋼公司的煉鋼工王勇已經穿戴好工裝,到達第一鋼軋廠轉爐的生產現場。
設備運行得怎么樣?原料儲備什么情況?氧槍系統、鋼渣車系統需不需要處理?自接班那一刻起,崗位上的王勇一刻沒有停歇。
“剛進廠時,我就有一個夢想,這輩子我就想干好一件事,那就是好好煉鋼,煉好鋼。”
王勇的夢想,通鋼人承載了60余載。
1958年6月20日,對于通鋼人來說,這個日子意味著一個非同尋常的開端。
這一天,吉林大地建起了一座雄偉壯觀的十里鋼城。
時光荏苒,20年后,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吹拂下,蟄伏在長白山下的“鋼鐵巨人”抖落征塵、挺直腰身,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開啟了吉林鋼鐵工業發展的新征程,開啟了通鋼人的逐夢之旅。
1990年,通鋼建成國內首條自主設計的高速線材生產線,打破層層技術封鎖,用143天搶建一座350立方米高爐并順利達產。2010年,通鋼與首鋼實施戰略重組,搭建了一個更加廣闊、更為有利的發展平臺……
回首60余年的滄桑歲月,翻讀一甲子厚重的歷史,似乎每一頁都在求索與抗爭中堅韌前行。特別與首鋼集團重組以來,在首鋼集團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面對跌宕起伏的鋼鐵形勢,通鋼以“變”應對,實施產能置換、大型化改造,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徹底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在鋼鐵的“嚴冬”時期實現了由挺住到挺起的跨越。
此時的王勇面前,正在冶煉的鋼種是Q235B,是轉爐生產最常見的鋼種。他對此再熟悉不過了。
加廢鋼、兌鐵、吹煉、調整成分、出鋼,一系列操作一氣呵成。所有的操作程序,均通過電腦控制完成。而在這里,已經看不到爐前工手握鐵鍬加灰測溫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坐在寧靜的操作臺前,從容控制的主、副操作手。
改變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王勇已經說不清楚。
曾幾何時,鋼花飛濺是經濟生機勃勃的象征,鋼鐵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風光一時。然而,作為一家名副其實的“老國企”,歷史包袱重、遺留問題多,時刻威脅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變,是通鋼應對挑戰、克難制勝的“法寶”。
優化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的“加減法”,擂響了通鋼“變”的攻堅戰鼓。
裝備升級上做“加法”。從2011年開始,本著先建后拆、分步實施的原則,通鋼啟動“淘汰落后、產能置換”項目建設,二號高爐等工程相繼投產,淘汰了小高爐、小轉爐和小燒結機,實現了裝備大型化、現代化目標。主動淘汰上做“減法”。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工作任務。通鋼先后于2016年、2017年拆除康斯迪電爐、關停一座高爐,壓減煉鋼產能60萬噸、煉鐵產能80萬噸,得到了國務院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督查組充分肯定。
如今,“新時代,建設新通鋼”這個口號被通鋼人叫得越發響亮。
正視“通鋼之痛”的病灶,構建“通鋼之通”的格局,實現“通鋼之變”的目標,2021年的春天,通鋼不斷從頂層設計上校正方位。
降低外委費用、減少勞務用工人員、推進鐵前一體化進程、轉型提效、制定長期環保規劃……多箭齊發,一系列管理規劃已經醞釀出臺,針對通鋼的頑疾陸續推進。
在鋼鐵行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背景之下,成為與時俱進的專家型、科技型煉鋼工人,成為通鋼人又一個追夢的目標。
“以前一提煉鋼工人就是‘出大力、流大汗’,這種吃苦耐勞的傳統要繼承,但新時代煉鋼工人必須要用知識、技能武裝自己。未來,通鋼人和通鋼都會越來越紅火。”王勇說。
新時代,相信通鋼必將堅持高質量發展,全力建設自強通鋼、創新通鋼、綠色通鋼、文化通鋼。(吉林日報記者 聶芳芳)
以干為先:“化工長子”開新局
吉林石化廠區。
132套裝置、5426項檢修任務……6月1日,隨著吉林石化煉油廠Ⅰ柴油加氫、乙烯廠高密度聚乙烯、高碳醇廠航空煤油等13套裝置安穩停車,吉林石化公司3年一次的大檢修帷幕正式拉開。48天之內,吉林石化將對9400余臺套機電儀設備、3456臺爐塔器、1.1萬臺閥門等各類裝置進行全方位的大檢修,為吉林石化未來穩產高產提供堅實的基礎。
對于一臺設備來說,3年一次的大檢修,也相當于一次“涅槃重生”了。對,就是“涅槃重生”,用這個令人激動的詞語,來形容吉林石化近年來的發展并不過分。
近年來,吉林石化積極應對外部形勢和市場變化,正確處理安全與效益、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在穩的前提下優化調整,在穩的基礎上創新突破,在穩的環境中推進改革發展,精細管理求實效,真正推動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今年前5個月,吉林石化煉化主業累計盈利超26億元,效益排名保持煉化板塊前列。其中,3月至5月,連續實現單月盈利超過6億元,突破歷史極值。
敢于擔當,決不放棄。“新中國化工長子”作為國家經濟脊梁,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社會責任感歷經滄海洗禮,從未褪色。
“這是廣大干部員工勠力同心取得的豐碩成果。更為難得的是,良好的效益發生在公司面臨3年一次大檢修、裝置運行末期,廣大員工的辛勤努力得到豐厚回報,更顯得彌足珍貴。”吉林石化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金彥江這樣說。
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兩條線”,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以穩為基、以實為要、以干為先,提質增效。從源頭控制產能損失、安全風險和質量波動;推進“減油增化”,強化產供銷銜接,實現“煉化一體化、效益最大化”;對標管理降成本,“一切成本皆可降”理念,細化分解“一廠一單”成本費用指標……
“這一代吉化人,就是要傳承好共和國化工長子的血脈與情懷,始終堅守國有企業的責任與擔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堅定不移推動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金彥江表達出了吉化人的心聲。
傳承,堅守!通過艱苦創業、深化改革、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吉林石化在打造特色鮮明的大型煉化一體化生產基地的漫漫征程上交出了一份無愧于歷史和時代的答卷。(趙極 吉林日報記者 劉姍姍 )
科技創新:老油田的青春逆襲
6月,查干湖碧波蕩漾,與之毗鄰的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廠“大井叢”效益開發平臺有序生產。
油田工人們在察看“磕頭機”工作狀況。
“這里曾是亞洲陸上最大采油平臺。”在新立采油廠負責鉆井工作的姜志指著前面的“大井叢”驕傲地說,7年前,在這處平臺建了48口井,吉林油田奪得“亞洲陸上最大采油平臺”稱號。
7年后的今天,這一紀錄被改寫,姜志指著遠處正在施工的區域說道:“那里是新立采油廠新215區塊,我們將在那里部署新井77口,再次創造‘亞洲陸上最大采油平臺’新紀錄。”鉆機轟鳴,工程車往來穿梭,建設現場一派忙碌,姜志信心十足地說:“我們鉆井工作將在9月份全部完工,新平臺將于今年年底前投產。”
在查干湖畔,在鳥鳴鶴翔的莫莫格自然保護區,綠色已成為吉林油田發展的最美底色。為確保建設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吉林油田通過套返井隨出隨治、報廢井臨時封井或永久報廢封井等措施,杜絕周邊環境污染,實現了井類隱患“減存量、控增量”的目標,為清潔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精準實施管道分類治理,有效保護了生產環境。
正在緊張作業的油田工人。
吉林油田敢于在“磨刀石”上“跳舞”,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將科技創新作為解鎖常規、非常規資源問題的重要手段,強化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的轉換應用,從土制工具到領先國內外行業水平的“二氧化碳捕集埋存與提高石油采收率技術”,再到從“云端”而來的數字油田、智慧油田建設,科技進步已成為推動油田發展的重要利器。
“吉林油田CCS-EOR技術是一項油氣田綠色開發技術,有效解決了吉林長嶺含CO天然氣田清潔開發CO去向問題,而且變廢為寶,實現了低滲透油田CO驅油增產,通過循環注入,最終實現CO有效埋存和零排放。”二氧化碳捕集埋存與提高采收率開發公司總工程師張德平說。近年來,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石油重大科技專項等項目的支持下,建立了國家能源CCS-EOR技術研發(實驗)中心和中國石油CO驅油與埋存試驗基地,發布CCS-EOR相關技術專利30余件、標準20余項,關鍵技術處于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
“我們將技術研究成果有效應用于礦場試驗,在大情字油田建成了五類驅油與埋存示范區,注氣井組88個,年埋存能力40萬噸,年驅油能力10萬噸,現已累注二氧化碳212萬噸,累增油20.5萬噸。”二氧化碳捕集埋存與提高采收率開發公司經理王峰說。
中國石油吉林油田CCS-EOR技術在阿斯塔拉世博會、國際石油技術大會、中國科技大會等國內外盛會中展出,引起了國內外同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CCS-EOR技術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技術之一,實現“驅油”經濟效益與“減排”社會效益雙贏的支撐技術。王峰說:“目前,吉林油田正在開展CCUS-EOR百萬噸工業化推廣規劃,預計峰值年產油100萬噸,峰值年注氣300萬噸以上,應用前景廣闊。”
新時代就要擔當新使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吉林油田公司決心油氣產量2025年重上600萬噸,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全體吉林石油人奮進新時代的美好夢想。(吉林日報記者 鄒鵬亮)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