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1年7月1日 T08版
去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吉林時明確指出:“吉林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探索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上創造更多經驗。”我省牢記囑托,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全省糧食產量要邁上800億斤新臺階。
收獲
我省糧食產能持續鞏固。糧食產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00億斤,增長到2020年的760.6億斤,單產實現每畝892.4斤,這是我省連續第8年突破700億斤。黑土糧倉根基越來越牢固。
多措并舉全力保障
多年來,我省多舉措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加強糧食生產關鍵環節指導服務。備春耕期間,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備耕生產各項工作,保障春耕生產物資充足,確保不誤農時。作物生長關鍵期,及時溝通氣象、水利部門,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因地、因時制宜提出技術指導意見,組織指導農技人員加強田間管理技術服務,促進作物正常生長。
——加快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預計今年年末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530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1/3。實施農田節水灌溉工程,著力加強農田灌溉設施建設,增設抗旱澆灌設施,全省抗旱播種能力達2500萬畝,基本覆蓋松原、白城等西部易旱地區,有效提升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集成推廣綠色增產增效技術。“十三五”時期,累計實施生物防治、航化作業等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技術1億畝次以上,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面積位居全國首位,大豆食心蟲生物防治技術在全國率先應用于大田生產。探索更換高效精量噴頭10萬個,減少作業過程中跑冒滴漏現象,減少農藥用量。測土配方施肥實現主要農作物全覆蓋。2020年在西部易旱地區落實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旱作節水技術60萬畝。
——扎實做好防災減災措施落實。近年來,持續加強應對自然災害工作經驗探索總結,不斷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制(修)訂科學應對氣象災害全力防災減災奪豐收、糧食生產重大病蟲害防控、草地貪夜蛾防控等預案。針對性地對風雹、洪澇、臺風等災害提出抗災救災技術指導意見,及時派出專家指導組深入一線指導抗災救災工作。2018年至2020年,針對連續嚴重春旱影響,累計實施抗旱播種、澆灌等近6000萬畝次,最大限度降低干旱影響。合力提升病蟲害監測防控能力,累計建設49個現代化病蟲害監測預報區域站,1個物聯網智能病蟲監測站。積極應對草地貪夜蛾入侵,在與遼寧、內蒙古交接的13個縣(市、區)布設高空殺蟲燈123臺,高空測報燈54臺、蟲情測報燈51臺,性信息素誘控設備6.5萬余套,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日作業能力可達到450萬畝,飛防日作業能力達到20萬畝。針對去年3次臺風影響,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抗災指導服務體系,派出農業干部和技術專家1.6萬人次,及時排除田間積水、墊扶倒伏作物,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專注
打造吉林糧食“三張名片”
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扎實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牢牢把握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堅持市場化改革取向,深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落實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深化糧食產銷合作。加快實施優質糧食工程。逐步轉變糧食企業傳統經營模式,積極發展新業態,培育新動能,構建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夯實糧食流通基礎。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吉林時指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
我省認真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為突破口,推進“五優”聯動,全力打造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吉林實驗田。2019年、2020年吉林大米品牌連續兩年榮登“中國糧油影響力區域公用品牌”榜首,2020年入選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
打造吉林玉米黃金名片。發展吉林鮮食玉米產業。堅持發揮區域優勢特色,重塑玉米產業品牌。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吉林省關于加強鮮食玉米品牌建設加快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吉政辦發〔2020〕19號),為全省鮮食玉米品牌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指導和遵循。在公主嶺建設全國鮮食玉米高標準品種試種推廣基地,對200多個全國優良品種進行試種,篩選優良品種,錯峰種植,保障產量。會同玉米深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國鮮食玉米產業聯盟等機構聯合舉辦產業推進培訓會,夯實品牌建設和產業發展的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撐。組建吉林鮮食玉米協會,塑造吉林鮮食玉米區域公用品牌標識,統一傳播推廣。組織召開首屆吉林鮮食玉米大會,評選首批吉林鮮食玉米優質產品22款,確立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導向,不斷匯聚品牌效應。截至目前,龍頭企業鮮食玉米銷量同比增長40%,僅吉林省農嫂公司電商平臺銷售收入就突破1億元。
豐收
打造“雜糧雜豆”彩金名片。作為全國雜糧雜豆的重要產區和出口基地,雜糧雜豆的“彩金名片”也日益叫響。洮南素有“中國綠豆之鄉”美稱,洮南雜糧批發市場是全國最大雜糧雜豆集散地,綠豆貿易量占全國1/4以上。扶余四粒紅花生色澤飽滿,粒度均勻、口感香醇,是我省著名的“花生特產之鄉”。乾安黃小米米粒飽滿,色澤金黃,煮熟的小米粥漿似黃乳,黃黏適口,唇齒留香。此外,還有雙遼黑花生、敦化小粒黃大豆、松原紅高粱、延邊江米等雜糧也因品質好、營養成分高而暢銷全國,遠銷海外,深受消費者青睞。目前,吉林雜糧雜豆已經形成了母子品牌互聯互動的品牌矩陣。在叫響吉林雜糧雜豆這一大的整體區域公用品牌的同時,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紅花生、白城綠豆等單產業(產品)子品牌建設也卓見成效。
時光淘洗,廣袤的吉林大地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農業品牌,它們正以卓越的品質,向世界綻放著多彩的光芒。(吉林日報記者 孫翠翠 實習生 于佳卉)
打好黑土保衛戰
6月,吉林大地草木葳蕤。黑土之上,一望無際的莊稼泛著綠油油的光。
“瞧這塊地,松軟、有勁兒,蚯蚓也多了!今年秋天,收成還能不錯。”梨樹縣宏旺合作社負責人抓了一把黑土,高興地說。
耕耘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五年間第三次到吉林視察,第一站就走進豐饒的黑土地。總書記指出,要認真總結和推廣“梨樹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這為黑土地保護和糧食生產明確了任務、指明了方向。
省委、省政府積極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從扛穩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高度出發,全面加強黑土地保護制度體系、工作體系建設。如今,在吉林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種用上了免耕機具和北斗導航,提高效率又保護了黑土地,噴藥用上了無人機,精準又能減少用量,農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了黑土地的保護和糧食豐產增收。
今年以來,我省黑土地保護工作穩步推進,成效卓然,超額完成保護性耕作任務。
全省計劃實施“梨樹模式”保護性耕作面積2800萬畝。截至目前,已完成保護性耕作2875萬畝,較去年增加1023萬畝,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按照早啟動、早落實的工作要求,去年9月將任務分解下達各地,3月初印發《吉林省2021年保護性耕作實施方案》。堅持每周一調度,及時掌握各地情況。成立9個保護性耕作調研指導組,分赴各地指導春季免耕作業,對進度慢、任務落實不到位的及時跟進。加大高標準應用基地建設管理力度,組織保護性耕作專家指導組深入應用基地開展“一對一”定點指導,提高作業質量。全省共建設縣鄉級高標準應用基地62個,較去年翻一倍,基本實現省內全覆蓋。繼續在15個保護性耕作實施效果監測點開展監測。
測量
提高作業和監測能力。優先保障免耕播種機發展需要,繼續實行“普惠敞開”補貼政策。全年計劃新增免耕播種機5000臺左右,保有量達到3.5萬臺。啟動吉林省農業機械化智慧云平臺,作業監測實現全省統一管理。目前,投入作業的免耕播種機達到3萬臺。新安裝保護性耕作監測設備1萬臺,總量達到1.9萬臺。
完善配套措施。與中國農業大學在九臺區組織召開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班,加大宣傳培訓力度。采取微視頻、網上直播等現代媒體手段在線解讀政策、答疑解惑,開展直播31場次,受訓人數120多萬人次。“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穩步推進。同時在全省22個縣開展黑土地保護建設項目120萬畝,并實施鹽堿耕地治理試點項目,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吉林日報記者 孫翠翠 實習生 于佳卉)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