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1年7月1日 T10版
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吉林旅游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緊扣旅游資源的獨特性、唯一性,我省以建設東部避暑冰雪生態旅游大環線、西部河湖草原濕地旅游大環線為載體,做大做強冰雪經濟、避暑休閑產業、紅色旅游,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兌現冰天雪地價值 打造新增長點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我省把冰雪產業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先導產業。
省委書記景俊海多次就冰雪經濟發展提出重要要求,強調要大力發展冰雪經濟,兌現冰天雪地綜合價值;要聚焦重點項目,狠抓工作落實,著力培育冰雪經濟新動能,打造世界一流冰雪旅游目的地,努力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加美好……
翻開我省的“冰雪答卷”,以“高位推動、政策拉動、項目帶動、產業聯動、營銷促動”組合拳,系統化構建冰雪全產業鏈的脈絡清晰可見——
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做大做強冰雪產業的實施意見》;
擦亮叫響“溫暖相約·冬季到吉林來玩雪”品牌;
多部門攜手,加大冰雪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扶持力度;
長春、吉林市、長白山、白山、通化等地,找準滑雪娛雪、裝備制造、民俗康養等特色定位,將冰雪作為新支柱產業培育;
“這有山”、長春冰雪新天地、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場、池西粉雪小鎮、萬峰通化滑雪場等大項目相繼落地;
雪地車、無人駕駛全地形車、短式冰雪滑撬、室內滑雪模擬器等冰雪裝備在吉林“破繭而出”……
短短5年時間,“西冰東雪”吉林冰雪產業格局已經形成。
今年春節假期,全省共接待游客820.36萬人次,同比增長69.7%;實現旅游收入74.59億元,同比增長49.28%。22家重點監測滑雪場旅游總收入為2311.4萬元,萬科松花湖度假區、北大湖滑雪度假區等7座雪場逆勢創新高。
智者求同,擇寬處行。
連續5年舉辦5屆吉林冰雪產業博覽會,搭建國內外冰雪城市在冰雪理論研究、冰雪科技、冰雪商貿、人才培養等領域交流合作平臺;開展“冬奧在北京·體驗在吉林”系列活動,讓“冬奧效應”在吉林持續釋放;與黑龍江、遼寧、陜西、內蒙古等冰雪省份互動;與新疆共創中國(長白山脈—阿爾泰山脈)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
一系列立足東北地區,面向東北亞,積極拓展“冰雪絲路”發展新空間的探索扎實推進。
前不久,又一好消息傳來。由省文化和旅游廳推薦的“冰雪旅游場地裝備與智能服務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入選第三批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名單,全國冰雪旅游研究方向唯一的部級重點實驗室落戶吉林。
鎖定“十四五”時期“把吉林省打造成為冰雪產業大省、冰雪旅游強省和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目標,加速構建開放型冰雪經濟新高地。
把握天賜“涼”機 培育避暑經濟
仲夏的吉林,一派納涼避暑的好光景。
雄渾的長白山,游人如織;碧透的查干湖,魚翔淺底;海蘭江畔,清風拂面;大青山上,雛菊花開……
作為全國首批生態省份的吉林,夏季平原平均氣溫13℃至25℃,東部山地在20℃以下,“夏涼”氣候獨特,“納涼”文化悠久。
把握天賜“涼”機,我省大力培育避暑休閑產業,凝練“清爽吉林·22℃的夏天”品牌。
出臺《關于壯大避暑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強化產業政策引領,打造森林避暑、濱水體驗、避暑康養、避暑名城、避暑地產、休閑農業、休閑文化等“七位一體”的避暑休閑核心產業體系;落實《“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規劃》,建設東部避暑冰雪生態旅游大環線、西部河湖草原濕地旅游大環線,加快構建全省旅游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
貫穿春、夏、秋三季的“吉林消夏避暑全民休閑季”,是體驗“清爽吉林·22℃的夏天”的活動載體,也是推動落實全省旅游“雙線”的一個重要平臺。
避暑季期間,“吉字號”旅游產品、吉林非遺節、省內各地數百項消夏避暑活動有機聯動,為游客提供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生態休閑、文化消夏消費選擇。
“在吉林的旅程中,我看到了‘花麗羔子’這種小魚在大自然中的棲息地。旅游產生的消費,既能促進當地人增收,也能為當地保護生態作出貢獻。在領略美景的同時,涵養旅游文明,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北京游客儲丹丹說。
今年,是我省系統化發展避暑休閑產業的第5個年頭,也是“十四五”時期的首個吉林避暑休閑季。瞄準全國市場潛力,我省突出重點區域帶動、產業創新聯動、政府企業互動。
今年5月19日,省文旅廳發布了短線周邊游、深度體驗游、休閑度假游、家庭親子游、鄉村振興游、紅色游、自駕游等7大類型“吉字號”夏秋旅游新品,66個新品除了串聯起長春、通化、白山、延邊州、吉林市、長白山等地旅游資源,還融入松原、白城等西部旅游環線上的民俗、鄉村、紅色等文旅資源。兩條旅游環線形成閉環,開啟我省旅游區域組團闖市場、協同共成長的新篇章。
日前,省文旅廳在北京舉辦“在希望的田野上”吉林文旅主題推介會,發布2021年吉林省消夏季系列優惠政策,首映“到吉林‘森’呼吸”系列宣傳片,用《行走在吉線》《滑雪場的夏天》《吉林輝煌印跡》《鄉約·22℃的夏天》繪就我省避暑經濟輕開發、重體驗的發展脈絡,引來掌聲陣陣。
徜徉花海、探索自然,徒步登山、水上競帆,乘滑翔傘、熱氣球翱翔山谷,聽漁舟唱晚、觀萬鳥棲息,這個避暑季,吉林更精彩!
推動紅色教育與紅色旅游有機融合
紅色資源是最寶貴的旅游資源。
吉林,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傳統和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承載了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歷史,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戰場之一。
秉承“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我省深入挖掘整合紅色資源,推動紅色教育與紅色旅游有機融合。已推出的“抗聯精神傳承線”“抗聯烽火銘記線”“致敬國門線”等紅色旅游經典線路,市場認可度和辨識度很高。
今年“五一”假期,很多市民走進紅色景區,接受紅色教育,在緬懷先烈中汲取奮進力量。參觀過長春市東北淪陷史陳列館的長春市第56中學學生劉宣彤難掩悲痛地說:“落后就要挨打。我會加倍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今年5月上旬,省文旅廳制定《關于活化紅色資源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從產業體系、發展機制、強鏈補鏈、產品體系、人才培養等方面列出任務圖、時間表,推動紅色旅游系統化發展。
在近日公布的全國“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中,我省有23處紅色資源入選。其中,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四平戰役紀念館等入選“英雄吉林·精神永存”精品線路。
百舸爭流千帆競,揚帆破浪奮者先。推開“十四五”的大門,吉林高質量發展大勢已起,吉林旅游業大有可為!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