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2021年7月1日 T18版
寫在前面:
近年來,通化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聚力實施“十大行動、百項工程”。
“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5000萬元以上項目623個、完成投資957.2億元。創新型企業發展到127戶,比“十二五”末翻一番;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農業種植結構持續優化,農特產業規模不斷壯大,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縣域綜合發展實力顯著增強;28077名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3個貧困村全部退出;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改造棚戶區164萬平方米、老舊小區361萬平方米、農村危房21179戶,解決6.13萬人飲水安全問題。
一番耕耘,幾多收獲。
在廣大干部群眾聚力攻堅下,通化市成功創建了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態文明示范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獲得全國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市、美麗山水城市、最美旅游城市、新時代中國最美生態宜居名城和最美綠水青山生態名城等諸多榮譽。
通化,一座英雄輩出、薪火相傳的紅色之城。紅色文化底蘊厚重,紅色歷史資源豐富。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的根據地,民族英雄楊靖宇帶領這支鋼鐵之軍,與敵寇浴血奮戰,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立下了卓越的歷史功勛;
解放戰爭時期,這里是“四保臨江”戰役的主戰場,誕生了東北軍政大學和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炮兵學校、工兵學校;
這里,還是抗美援朝可靠的大后方,42萬志愿軍從集安渡江作戰,山城兒女無私無畏、奮勇支前……
一路從烽火中走來,紅色精神深深烙在這片土地上,引領著一代又一代通化人奮勇爭先。
山城通化,仍在不斷演繹著熱血澎湃的奮斗故事……
6月22日建成通車的通化大橋。趙承奇 攝
賡續紅色血脈紅色基因筑牢“精神高地”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
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
探尋通化這片紅色熱土,“紅色之城,康養通化”的城市語,讓人頃刻間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底蘊和魅力。回望歷史,每一處見證,又讓人思緒飛揚……
來到位于通化市東昌區楊靖宇烈士陵園,蒼松翠柏傲然挺立,草本蔥郁,肅穆幽靜。東北抗聯的旗幟性人物、第一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長眠于此。
“每次來到這里,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楊靖宇將軍和東北抗聯的英勇事跡,讓我們肅然起敬,為之感嘆!”陵園內,自發祭奠楊靖宇將軍的市民李勇動情地說。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指出,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永葆初心、永擔使命。
通化,擁有豐富厚重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革命傳統教育資源和黨性教育資源。
打造獨具特色的黨性教育品牌,通化市充分挖掘利用紅色資源稟賦特點,歷時16個月建成占地1342畝、總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的楊靖宇干部學院,被中組部列入省(部)級黨委(黨組)批準的干部黨性教育基地備案目錄。
堅持紅色立院、特色興院,學院開發了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史”、東北抗聯精神和楊靖宇精神等為主要內容,以專題教學、現場教學、訪談教學、體驗教學等為重要形式的教學體系;形成了走抗聯路、唱抗聯歌、吃抗聯飯、講抗聯故事、抒抗聯情懷的陪伴式教學模式,打造了抗聯棋盤、抗聯軍校、抗聯密營等24處現場教學點。目前,已儲備智庫專家高端課程9類300課,自主研發課程10類120課。
打造信仰之路的前沿。如今,楊靖宇干部學院這個讓廣大黨員干部“補鈣充電”的新陣地,這張紅色信仰的新名片,正從通化、從吉林,走向全國。
參天大樹,其根必深,其葉必茂。在這信念堅定的精神高地上,山城通化堅定傳遞黨的聲音,持之以恒賡續紅色血脈。
擔起紅色使命紅色精神激勵擔當作為
讓紅色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化廣大干部群眾以實干給出答案,讓傳承生生不息。
江水順流而下,高橋踏浪而起。作為連接通化市江東和江北兩個區域的重要紐帶,建于1985的江北大橋,以“通化大橋”的嶄新姿態涅槃重生。“新建橋梁設計長度317.5米、寬32米,雙向六車道。橋體景觀采用現代風格飛燕拱橋造型,寓意欣欣向榮、蓬勃發展。”項目總監趙立軍告訴記者,建設期間,工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經常冒雨作業,只為早日交付使用。
探訪山城項目建設一線,醫藥制造、食品加工、文旅融合……一個個推動經濟、民生高質量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陸續按下“快進鍵”。
在一期投資30億元的安睿特生物制藥重組人白蛋白項目現場,機器轟鳴,技術員有序地指揮挖掘機開挖槽基,干勁十足。
走醫藥制造高質量發展之路,通化市融入省“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圍繞延鏈補鏈強鏈,做大中藥、做強生物藥、做精化學藥、補齊醫藥器械短板,著力打造千億級醫藥健康產業集群。
2020年,通化醫藥產業產值增速達到10.8%。目前,正加速推進30個中醫藥大品種二次開發,甘精胰島素順利投放市場、重組人白蛋白進入Ⅰ期臨床,19個化藥仿制藥開展一致性評價,加快實施安睿特注射級人白蛋白、柳河工業集中區大健康產業園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
與此同時,加快推進葡萄酒產業發展,著力打造中國頂級冰葡萄酒城;實施人參產業振興工程,117個產品、80個原料基地獲“長白山人參”品牌授權,快大人參市場、清河野山參交易中心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園參和野山參交易市場;加快服務業創新發展,一期投資30億元的通化冰雪產業示范新城項目等一批項目加緊建設……
筑巢引鳳,通化市還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生命線”,全力打響一張清單、一網覆蓋、一城通辦和無差別受理、無障礙服務、無證明城市“三一三無”的“通·通辦”服務品牌,用制度實現“不叫不到、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
謀振興、開新局,伴隨著紅色精神匯聚心田,山城人民奮進拼搏,全力將家鄉建設得更加富強美好。
重塑紅色熱土“紅色山城”邁向幸福生活
踏上通化這片紅色熱土,如今硝煙散盡,留下的是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紅色精神,至今引領著山城百姓走向幸福。
美麗鄉村,田園如畫。本報記者 王忠先 攝
來到濱江公園“閑庭信步”,從晨光熹微到華燈初上,這里跳舞、散步、鍛煉、游玩的市民絡繹不絕,在茶余飯后,安享愜意生活……
小公園里的“大民生”。本報記者 李銘 攝
“這兩年,通化打造了許多公園、綠地,還有‘網紅橋’、徒步道等,不僅增加了這座城市的魅力,也成全了老百姓的心之所盼。”說起環境民生,市民陳旭豎起了大拇指。
從“住有所居”到“住且宜居”,老舊小區改造,讓家住東昌區職工新區小區的劉洪軍幸福滿滿。“修什么?怎么修?都征求我們意見。整體改造好了,房價估計要漲一漲。”
近年來,通化市大力實施精致城市建設行動,高標準建設通化新城,拓展城市空間。關東里小鎮開工建設、取水口遷移工程建成使用,佟佳江旅游度假區、哈尼小鎮建設快速推進……城市面貌和環境品質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圍繞精致城市建設,通化市精心打造10余處“口袋公園”,讓百姓更具獲得感。本報記者 李銘 攝
全力推動實施民生福祉提升行動,大力推進10大民生項目落實。穩步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圍繞建設東北東部區域醫療中心目標,突出抓好三甲醫院、中醫院、基層衛生機構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先后獲得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新時代中國最美生態宜居名城等一批榮譽稱號。
冰雪示范產業新城,大項目引領大發展。本報記者 隋二龍 攝
傳承紅色基因、迸發紅色力量。如今,炮火烽煙已經遠去,但茫茫青山、滾滾江水見證著這座英雄城市的崢嶸歲月,紅色精神早已深深鐫刻進山城人民的血脈,如獵獵旌旗,激勵著通化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