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葳蕤叢叢綠,漫步林蔭撲面香。
從美麗如畫的城市街路綠化帶,到新顏舒展的田園鄉村,行走于全省的道路、河畔、田野,隨處可見綠林成蔭,為白山松水帶來勃勃生機。
近年來,我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精心組織實施第二個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扎實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今年5月末,全省完成造林面積215.8萬畝,完成村屯綠化1301個,完成城市、縣城綠化6233.8畝,完成道路、河流綠化總里程5868公里,均超出預期目標。
我省正通過更加務實的舉措將國土綠化向縱深推進,厚植綠色家底,實現應綠盡綠,城、鄉、路、河普遍增綠提質。
高位推動,白山松水掀起國土綠化熱潮
我省是國家重點林業省份,是國家北方重要生態屏障,生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全省各級黨委、政府把國土綠化擺在了重要位置,把林草生態保護修復作為一項長期性和系統性的工程,統籌規劃布局,精準施策發力,調動全社會力量,形成全民參與、各部門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今年植樹造林期間,省領導帶頭參加集體義務植樹,全省各地也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義務植樹活動。據統計,全省建設全民義務植樹基地343個,義務植樹折合總量達到3091萬株,超出年度計劃91萬株。
為推動和落實好國土綠化行動,我省林草部門深入調研制定了《吉林省第三個十年綠化美化吉林大地規劃(2021-2030年)》《吉林省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方案(2021-2023年)》《關于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意見》,明確了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從2021年開始,我省將用10年時間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構建起“三區四屏三廊一網”的總體生態格局。力爭到2030年,在全省建成布局均衡、屏障牢固、網絡完備、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穩定高效的林草生態系統。
重點突出,促進國土綠化向縱深發展
目標引領行動。按照“三區四屏三廊一網”的總體布局,立足建設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我省將國省公路、鐵路、重要河流防護林建設、農田防護林網修復完善、森林質量提升、防沙治沙等工程作為重點,更新、改造、恢復、新建并舉,黨、政、軍、民齊參與,促進了國土綠化向縱深發展。
在城市,在村屯,在公路沿線,在河流兩岸,處處洋溢著全域增綠擴綠的熱潮:
——省交通運輸廳啟動“綠色通道”品質提升行動,對長春繞城高速公路、機場路主線104公里及13座互通區、11座收費站、60對服務區進行綠化景觀提升,完成普通國省干線公路補植661公里,消除了公路沿線20米以上無喬木段落;
——省水利廳結合實施《吉林省萬里綠水長廊建設規劃》,協調各地完成河湖綠化1105公里,折合面積3040.7畝。同時,各級林草、交通、水利部門合力攻堅,完成縣級以下公路綠化3998公里,完成河流隔離帶、緩沖帶綠化152公里2981畝。
——松原市啟動實施第二個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在超額完成國家和省下達任務外,結合實際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春季完成造林綠化面積超過40萬畝;
——遼源市東遼河流域國土綠化入選國家首批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同時還涌現了磐石市重點路網綠美示范帶、雙遼市綠化精品線路、梨樹縣屯屯小樹林等一批綠化亮點工程。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完成農防林恢復新建和工資田還林等人工造林24.05萬畝、封山育林17.49萬畝、退化林修復96.4萬畝、采伐跡地更新22萬畝、補植補造55.9萬畝。
綠色惠民,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同頻共振
把“綠化”與“產業”相結合,把“造林”與“致富”相結合,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頻共振,是推進國土綠化提質增效和林草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沿著蜿蜒的山路攀爬,眼前一片果樹郁郁蔥蔥。今年春季,梅河口市曙光鎮羅家村的一片坡地種滿果樹,栽植的是名為錦繡海棠的果樹品種,市場價值較高,次年便可開花結果,在豐產期每畝產值可達8000元。
不僅如此,海棠花開是難得一見的美景。羅家村距離市區較近,周邊還建有民宿設施,利用區位優勢可發展鄉村旅游業,這對村民和村集體來講,收入可觀。
讓生態要素成為百姓致富的“聚寶盆”,這樣的“雙贏”實踐在我省還有很多。東豐縣南屯基林場強力推進萬畝紅松經濟林建設,并在林間間種刺嫩芽、榛子等,開發林下經濟立體經營;伊通縣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打造苗木產業基地,走出生態建設產業化路子;東遼縣以實施水源涵養林建設為契機,重點打造花卉苗木、紅松、黑果花楸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農民增收致富。
綠漫大地,林茂糧豐,吉林正邁著矯健的步伐,走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康莊大道上,走向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