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這是詩人賀敬之對革命熱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描述,位于延邊州的汪清縣更是素有“延邊井岡山”之稱。近年來,汪清新建了愛國主義教育中心、童長榮烈士陵園,樹立起109座紀念碑。說起這些,人們都會想到一位退伍不褪色、退休不退崗的老人——金春燮。今天的“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檔案里的初心”專欄,就讓我們通過珍貴史料,來感受金春燮堅定的紅色信念。
隆冬時節,記者見到金春燮時,他正和同事開會總結汪清縣關工委一年來的工作。
心懷理想,從未動搖,金春燮為何如此執著?我們在他的入黨申請書中,或許可以探尋到答案。1969年,22歲的金春燮剛一入伍,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寫到:“為革命勇挑重擔,為人民越是艱險越向前,這就是我的入黨動機,這就是我的入黨目的”。
1973年,金春燮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材料中,他的入黨介紹人和所在部隊的黨支部書記都提到了一個細節:“金春燮在擔任理論班輔導員時,用自己的津貼購買學習材料送給文化低的戰士,使全班同志政治水平不斷提高”。
從部隊復員回到地方后,金春燮始終胸懷紅色信仰。1987年,他在擔任汪清縣文化局局長時,成功發掘和策劃了“千人象帽舞”展演,并推動這項朝鮮族傳統文化在2009年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年,退休后的金春燮主動擔起了為英烈樹碑立傳的工作,16年來,他的腳步從未停歇,樹立起109座紀念碑、編纂了100多萬字的資料書籍、開展了上百場的愛國主義宣講。
2015年,金春燮被評為全國時代楷模,2019年,他獲得“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2021年,他被中共中央評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