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小作坊食品是人民群眾對食品多樣化需求的必要補充,食品質量安全備受社會關注。為了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提升食品加工小作坊設施設備等“硬件”,加強從業者食品安全意識等“軟件”,今年年初,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啟動實施了“名優特”(知名、優秀、特色)食品加工小作坊創建工程。
經過近一年的悉心培育,截至11月10日,全省670家食品加工小作坊全部通過省市縣三級考評驗收,其中54家轉型升級為企業,50余家計劃升級為企業。
作為一項民生實事工程,“名優特”食品加工小作坊創建,不僅關系著百姓飲食安全,更關系著勤懇創業者勞動成果的守護。近日,記者走進兩戶“名優特”食品加工小作坊,聽經營者講述創業致富故事,感受他們欣欣向榮的幸福生活……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長春市寬城區的占榮純糧燒酒廠。寫著“吉林省‘名優特’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牌匾掛在酒廠門口,非常醒目。
正趕上酒廠卸糧。紅燦燦的高粱從翻斗車上傾斜而下,小山一樣堆滿地面。經營者孫雪抓起一把,一邊檢查一邊對記者說:“糧食好,酒才能好。所以我們在進貨時就要保證原料質量過關,而且進貨憑證都要齊全,能溯源。”
這家燒酒廠成立于2008年,生產的純糧白酒采用傳統固態發酵法,來買酒的都是“回頭客”。這幾年,酒廠規模不斷擴大,如今,經營面積已有800多平方米,產量逐年攀升。
孫雪夫婦知道,酒廠要走得長遠,必須朝正規方向發展。所以,當聽到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宣傳“名優特”食品加工小作坊創建時,孫雪第一時間就報名了。
借助這次機會,酒廠來了一次全面升級。“我們陸續投入了三萬多元,政府還給了一萬元補貼。現在,酒廠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進一步規范。”孫雪告訴記者。
走進整潔的發酵間,酒香撲鼻而來。“經過這次改造,墻面都換成了阻燃材料,開關都換成了防爆開關,接酒的軟管也全換成了更安全的白鋼管。”孫雪告訴記者。
在市場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酒廠還分離出儲糧間、粉碎間、接酒間、銷售間等獨立空間,進一步保證食品安全。
長春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寬城分局監管人員趙冠華和同事們積極指導酒廠改造。“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個電話,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隨叫隨到,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孫雪說。
“我們寬城區有49戶小作坊參與了創建工作。因為各家食品種類不同,所以我們要根據相關標準,提供有針對性的工藝流程改造指導。最后有12戶獲得了‘名優特’食品加工小作坊稱號。”趙冠華告訴記者。
“酒廠原來一年也就收入3、4萬元,現在已經翻了好幾番了,我們家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孫雪把客戶訂的酒裝上車,準備去送貨了……
在位于長春市綠園區的巧娘筱威食品加工廠,記者了解了一張春餅的“誕生”過程:面粉在脫包間去掉包裝后,進入和面間,面和好后放入機器,加工成型,裝袋,再進入陰涼間、包裝間,最后裝箱。在這一過程中,人走的通道和食品流轉的通道是分開的,各個功能區域都是獨立的,避免了交叉污染等隱患。
“我們最初在農貿市場的面食加工門市只有40平方米。我們做饅頭、花卷用的都是傳統手藝,口感勁道,賣得一直很好,后來很多超市都來進貨了。”生產廠長王曉剛告訴記者。
為了擴大生產,王曉剛家的面食作坊在2018年易址建廠,如今廠房面積1500平方米,陸續增加了春餅、玉米面條、粘豆包等種類。
“剛開始建廠的時候,我們只注重面食的口感,生產環節很多方面都不規范。”王曉剛對記者說,“自從參與了‘名優特’食品加工小作坊創建,綠園區市場監管部門多次對我們進行指導培訓,現在不僅各個食品加工環節更規范了,而且從業人員安全防范意識也加強了。”
今年11月,王曉剛家的食品廠不僅順利通過了‘名優特’食品加工小作坊驗收,而且還在12月初轉型升級為企業,產品可以銷往全國各地。
“現在,對我們廠各方面的要求都越來越嚴格了,這也是企業進一步發展的保證。我們會自覺遵守相關規定,生產出讓百姓放心的食品!”王曉剛對記者說。
“這次創建工程提升了小作坊的品牌知名度,擴大了生產規模,增加了經濟收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很多當初沒有積極參與、沒有被納入創建名單的小作坊業主也表示,自籌資金也要進行改造升級,努力把產業做大做強。”吉林省市場監督管理廳食品生產處處長孫慶方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