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楠是吉林市中醫院的一名醫生。疫情來臨,楊嘉楠奉命支援465方艙醫院,之后又隨醫療隊轉戰中心醫院。3月15日,當他得知吉林市中醫院托管第五方艙醫院后,立即來到方艙,參加醫療救治工作。
雖然每天工作時間只有6個小時,但如果算上路上和穿脫防護服的時間,起碼要8個小時以上。但無論在465方艙醫院,還是第五方艙醫院,楊嘉楠幾乎每天都是第一個進艙。
在方艙醫院內,病人群體比較大,作為與患者直接接觸的醫生,他也要做好保護,在里面不能動防護服,出汗只能忍著,想抓癢也要忍著。
“方艙醫院是個密閉空間,患者情緒難免有些波動。作為醫生,我每天利用查房的機會,都要跟患者聊一聊,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楊嘉楠說,查房先從病人易于回答的問題開始,如吃得好嗎、睡得好嗎、精神怎么樣。通過傾聽和觀察,發現狀態不太好的,再耐心詢問發生了什么,幫助病人穩定情緒。
“記憶深刻的是方艙里一位高齡老人,聽力下降,隔著防護服根本聽不清我說話,但能感覺到老人的焦慮。”楊嘉楠說,老人整體狀態不錯,但每次都追問醫護人員,何時能出院,自己的病是不是很嚴重,有時還因為焦慮失眠睡不好。
楊嘉楠說,自己從醫學角度給老人進行了解釋,但因為隔著口罩、面屏,即使大聲呼喊,老人依然聽不到,跟他交流只能用手機打字或者寫字,老人眼花,要一個字一個字辨認。反復溝通幾次后,老人的心結打開了,開始積極配合治療,很快病情好轉,目前已治愈出院。
“在相處過程中,醫護人員和患者建立起了親密的關系,大家互相扶持,互相鼓勵。”楊嘉楠說,他常常被這份溫暖所感動。
截至目前,吉林市第五方艙醫院累計收治患者8004人,治愈出院患者5725人,這離不開楊嘉楠和其他醫護人員對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科學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