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如畫,田園如詩。鱗次櫛比的桑黃大棚、載滿風景的稻田小火車、白墻青瓦的朝鮮族民居……在和龍廣闊的田野間,特色產業遍地生金,美麗鄉村風景如畫。
近年來,和龍市立足本地實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開拓出一條鄉村振興的“幸福路”。
“金耳朵”拓寬產業路
仲夏時節,走進和龍市八家子鎮,道路兩側隨處可見“桑黃小鎮”的標牌。一座座新型農產品大棚里,一排排擺放整齊的深棕色菌段上,長出了表面凹凸不平、形似耳朵的金黃色桑黃。
八家子鎮南溝村村民徐明福,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在基地負責大棚的通風、噴水工作。
“活不累,還能照顧家里,一年到手1萬多元。”徐明福一臉滿足地說。“年底還有分紅,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
目前,該基地產業收益已擴容覆蓋6個行政村,通過向脫貧戶流轉租賃土地、參與運營就業、利潤統籌分配三種方式,帶動就業增收、脫貧致富。
近年來,和龍市大力發展桑黃種植產業,先后投資2.2億元,建設桑黃菌棚1300棟,擺放菌段400余萬段,年銷售收入2.6億元,6700多名脫貧戶通過產業分紅增加收入,吸納500多名脫貧戶解決就業問題。和龍市桑黃產業入選全國“產業扶貧一縣一業”,走出一條“育桑黃、木生金”的鄉村振興之路。
“農文旅”打開致富路
站在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村口,一眼望去,充滿朝鮮族特色的民居整齊地分布在道路兩側,一幅幅具有民族風格的圖畫躍然墻上,陽光鋪灑在水田地里,綠油油的稻苗隨風搖曳……恬靜、溫馨的田園風光吸引著眾多游客慕名前來觀光打卡。
光東村利用村內閑置房屋資源,融合朝鮮族民俗、古渤海國遺址等文化內涵,打造了朝鮮族民俗文化和稻田文化融為一體的朝鮮族村落。圍繞大米和旅游,建設水上人家、水稻公園、村史館等項目。2021年,游客數量達50萬人次。
現在,鄉村民俗游成為和龍市發展全域旅游一張響亮的“名片”,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實現了美麗的“蝶變”,不僅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農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
“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省級文明村”“全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貼著這些閃亮標簽的西城鎮金達萊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民俗游打卡地。朝鮮族民俗游,研學游、親子游、農業觀光體驗游等多元鄉村旅游模式,深受游客的喜愛。村民通過旅游接待,年人均增收上千元。
如今,光東村、金達萊村已成為首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鄉村旅游點已遍布和龍76個行政村,擁有各類休閑農業采摘點20多個、農家樂旅游點200多個。
鄉村美鋪開文明路
漫步和龍市的鄉鎮村屯,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道路兩旁圖文并茂的文化墻以生動活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圖畫、諺語等,宣傳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傳統民俗文化,成為各村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近年來,和龍市結合自身實際,采取培育文明新風、提升道德素質、弘揚傳統文化等措施強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打造景美、人美、民風美的文明和龍。
為激發村民參與鄉村建設積極性,和龍市定期組織村民參與村屯治理、環境美化、衛生清理。依托“美麗庭院·干凈人家”創建活動,定期相互評比,既增加群眾的參與度,又增加群眾對家鄉建設的榮譽感,營造出人人創優爭先的良好氛圍。
加大鄉村“好人”和道德模范選樹力度,通過群眾推、村里找、大家評,把群眾身邊敬業奉獻、助人為樂、孝老愛親、移風易俗等真實感人的典型推向前臺,讓身邊的好兒女、好媳婦、好公婆等先進典型不斷涌現,在全市鎮村形成人人學先進、個個爭先進的良好社會風尚。
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文藝下鄉等活動,為村民群眾送去難得的文化大餐。2021年,和龍市開展“送演出下基層”活動12場次,參與6499人次。積極引導各鎮村組建廣場舞隊、民樂隊等文藝隊伍,把更多群眾吸引過來,大力推進文明鄉風和移風易俗的群眾活動,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和龍市全面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文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