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家書,我想寄給1940年2月22日那個夜晚中的您……親愛的太爺爺,今后我也會和這里的人們一同奮斗,陪在您的身邊。我的太爺爺沒有消逝在1940年的那個冬天,而是融入了這片天地之間。”
2021年,一個名為《寄往1940年的家書》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眾多關注,再次掀起了傳承弘揚東北抗聯精神的熱潮。視頻中的主人公馬鋮明正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楊靖宇的曾孫。大學畢業后,馬鋮明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追隨先輩足跡,來到曾祖父戰斗的地方——靖宇縣,為老區人民脫貧奉獻著青春力量。
“讀書時,我跟隨新華社吉林分社重走抗聯路,這一路時間不長,但是帶給我的感觸很深,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當年東北抗聯艱苦卓絕的斗爭環境以及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于是我決定來到這片我曾祖父曾經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土地上工作。”在親眼看到抗聯的遺址遺跡、親耳聽到當地流傳的東北抗聯故事后,楊靖宇將軍的偉岸形象在馬鋮明心中愈加清晰、愈發高大。
在河南長大的馬鋮明,之前從未經歷過東北的冬天。“沒想到東北的冬天這么冷,最開始也不太適應,但是一想到當年曾祖父和抗聯戰士們的條件比我們要艱苦得多,山上零下四十多攝氏度更是常態,相比當時的環境,這種寒冷也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幾年來,馬鋮明扎根鄉村,在曾祖父殉國的土地上繼續發光發熱,守護著這里的土地和人民。誰家有心臟病人,缺少壯勞力,哪家孩子需要申請補助,村子里的貧困戶各有什么生活困難……馬鋮明在自己心里有一個“記事本”,記錄的都是附近居民的生活需求。
“支撐我曾祖父戰斗的是共產黨員的崇高信仰,是奮戰到底的不屈脊梁,是為了讓民族國家獨立的革命精神。支撐我扎根鄉村的正是先烈們留下的這些寶貴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也轉化為督促我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讓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時刻警醒、鞭策自己。”馬鋮明表示,傳承東北抗聯精神,服務好一方人民,是他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結束了一天的講解工作,楊靖宇將軍殉國地管理處主任王孟瑤回到住處后并沒有休息,而是繼續查閱資料,不斷充實修改自己的講解稿。王孟瑤向記者介紹,“平時游客們帶著孩子來到紀念館參觀后,孩子都紛紛表示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讓國家越來越強大,不讓歷史重演,這讓我感到很欣慰。烈士們的鮮血沒有白流,同時也給我帶來更大的壓力。我要不斷修改自己的講解稿,力求將東北抗聯的歷史以最精彩、最凝練的方式講述出來,讓抗聯精神在這片土地上永遠傳承下去。”
“東北抗聯的戰士們,很多是外地人,他們不遠千山萬水來到關東大地,為了民族的獨立,為了人民的解放,奉獻出了最美好的青春,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在艱苦卓絕的戰斗中凝結成的東北抗聯精神,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我們有責任將東北抗聯精神一輩輩地傳承下去,去感召我們的后人永遠不要忘記東北抗聯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王孟瑤說。
抗聯精神永駐,愛國之心長存。曾經,東北抗日聯軍孕育的以“忠誠于黨的堅定信念,勇赴國難的民族大義,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為基本內涵的東北抗聯精神,激勵吉林人民戰勝了一個個艱難險阻、奮力實現振興發展。如今,在廣袤的吉林大地上,正有無數個像馬鋮明和王孟瑤一樣的奮斗者,把偉大的東北抗聯精神變成平凡崗位上的兢兢業業,努力為自己熱愛的土地和人民辛勤耕耘,在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吉林精彩篇章的新征程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