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惠民生,一枝一葉總關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省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各類社會保障覆蓋面持續擴大,社會保障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民生保障“安全網”更加牢固。十年來,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由1390元提高至2631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每月55元提至每月113元,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待遇水平也均大幅提高,全省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近1900萬人。
四平市社會保險局業務經辦大廳引導員幫助群眾使用自助服務一體機。 于凡 攝
近年來,我省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健全。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289.8萬人,參保覆蓋率達95.1%,全省生育保險參保332萬人。
社會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2021年底,全省近90萬困難群眾納入低保或特困供養,實施臨時救助16.8萬人次。救助水平實現跨越式增長,城市低保平均標準從每人每月302元提高到612元,增長103%;農村低保平均標準從每人每年1909元提高到5335元,增長179%。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標準達到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以上,有力保障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新時代新征程,我省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繼續深化改革,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謝謝你們,給我一個溫暖的家”
在榆樹市醫保經辦大廳,參保群眾在窗口辦理居民異地就醫結算報銷業務。
榮坤曾是一名流浪漢,無工作、無住房,是吉林市昌邑區蓮花街道驪景社區的空掛戶。他父母過世,一兄一妹均生活困難,無力幫扶。去年元旦前夕,他一直居無定所,在一棟居民樓道里“安家”。蓮花街道得知情況后,協調民政相關部門,將他送到吉林市救助站進行救助安置。就這樣,榮坤在那里安全、溫暖地度過了元旦、春節。
今年3月,受疫情影響,吉林市救助站工作人員將榮坤送回了他哥哥家。工作人員臨走時囑咐榮坤可以在“吉林市社會救助公眾服務”微信小程序上申請低保。
幾天過去,社會救助系統中一直沒有收到榮坤的低保申請,工作人員再次主動聯系榮坤時發現其已與家人失聯。從那天開始,蓮花街道社會救助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多了一項工作:找榮坤。
4月20日,倒春寒的夜晚格外寒冷。晚上8點半左右,蓮花街道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各種途徑終于在某銀行門前找到了躲在一床單薄棉被打成的地鋪里的榮坤。他隨身攜帶著戶口本、身份證等證件,社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協助其在微信小程序上填報、上傳相關材料,為其申請了低保救助。
第二天,驪景社區書記為榮坤墊付了370元居民醫療保險,并為其協調解決了臨時住所。在履行了各項低保申辦流程,確認符合條件后,蓮花街道審批通過了榮坤的低保救助申請,僅用4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從低保申請到審批的全過程,榮坤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7月,蓮花街道低保中心為榮坤做了體檢,并聯系了敬老院。自此,榮坤結束了居無定所的日子。而且,他已經和敬老院簽訂協議,年滿60歲后,將申請辦理在該院的特困集中供養。
“謝謝你們,給我一個溫暖的家。”榮坤笑得很滿足。
“救命藥”不再遙不可及
“幾年前,我們無法承擔孩子的高昂治療費用,自從得知這個藥品進入國家醫保談判藥品目錄后,孩子和全家都迎來了‘生’的希望。”一位脊髓性肌萎縮癥患兒家長眼里泛起了淚花說。
脊髓性肌萎縮癥(簡稱SMA)是一種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變性導致的肌肉無力、肌肉萎縮疾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以兒童患病為主。脊髓性肌萎縮癥癥狀由重到輕可分為4型,Ⅰ型患兒通常無法存活到兩歲。目前,我省約有30余名脊髓性肌萎縮癥患者。
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是我國首個能夠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癥的藥品。該藥品于2019年4月在我國上市,但因其每劑次70萬元的天價藥費,讓絕大多數患者和家庭望而卻步。
2021年12月,該藥品經國家醫保準入談判納入醫保目錄,藥價大幅下降至每劑次3.3萬元,醫保報銷后,個人僅需負擔1.2萬元。患者首年治療費用從140萬元全自費降至個人自費不超8萬元,以后每年個人承擔的治療費用不超4萬元。
在吉大一院小兒神經科病房內,不少脊髓性肌萎縮癥患兒都在等待著注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現在,這種“救命藥”不再讓普通家庭難以承擔,“給孩子‘生’的希望,還孩子正常運動功能”的積極心態在患兒家長之間成為共識。
吉大一院小兒神經科副主任吳雪梅對此深有體會,“今年1月1日,諾西那生鈉注射液進入醫保后,我們已經收到了20多位患者的預約治療申請。在過去,能夠自費治療的患者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目前,我們每周能有3到4名患者來接受諾西那生鈉注射液治療。”
省醫療保障局醫藥服務管理處處長劉良軍介紹說:“我省緊盯參保群眾最關注的國談藥品購藥報銷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多管齊下力促國談藥品在我省落地生根。特別是脊髓性肌萎縮癥治療藥品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從督促指導醫院開通綠色通道積極備藥,到患者用藥后跟蹤隨訪,我們進行了全流程的部署安排。我省參保患者已于今年1月1日起享受了報銷待遇。”
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網上辦”——讓群眾零跑腿
我省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保障標準不斷提高。 楊明龍 攝
近日,在長春市工作的于先生,實現了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的“零跑腿”。于先生曾在天津、盤錦等地工作,現在回到家鄉就業,面對多地的社保關系,于先生想都轉移到長春,卻不知如何辦理。
他在朋友的推薦下,關注了長春市社保局微信公眾號,在便民服務智能咨詢服務頁面,語音輸入關系轉移后,了解了社保關系轉移的條件及網上辦理相關流程。于先生在網上注冊了賬號,開始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的“網上辦”“掌上辦”,選擇好轉出地和轉入地,網上即可完成申請。他說,這次社保經辦體驗非常好,真實感受到了家鄉社保辦理的便捷化、智能化、信息化。
為給廣大參保群眾提供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服務,長春市社保部門不斷簡化辦事流程,創新網上辦理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手續,不僅為群眾免去了來回跑的麻煩,更為群眾節省了辦理時間,提高了辦事效率。以前一提起社保轉移,許多人心里就犯難,不僅流程繁瑣,還需要本人打印報送材料,轉入轉出兩地跑,整個辦理過程需要多個工作日。如今,通過深入實施 “網上辦”“掌上辦”,居民免去了以前兩地來回跑的麻煩,動動手指就能輕松完成社保關系轉移手續,從前的“頭疼事”變成了現在的“順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