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彰顯生態魅力。“水至糧豐”,糧食生產連年增收。風電裝備產業實現域內“一站式”采購。“風光互補”是白城市新能源的主要構成。“慢牛快走”,畜牧業蒸蒸日上。“水至景美”,生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走進白城市洮北區人力資源市場,招聘大廳里人頭攢動。環顧各企業的招聘席位,發現新能源裝備制造、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備受關注,上前咨詢的求職者特別多。
“海綿城市”建設,彰顯生態魅力。
服務群眾就業領域工作30多年,被求職者稱為“就業紅娘”的白城市洮北區公共就業服務實訓中心主任于硯華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一批大中型企業落戶白城,現在的就業形勢也發生了變化,就業崗位已經由原來的勞務輸出為主,轉變為勞動力本地消納為主,求職者在家鄉就能實現就業。”
如今,越來越多的優質企業選擇在白城投資落地,除了良好的營商環境,還與白城市的綠色發展路徑密切相關。
“水至糧豐”,糧食生產連年增收。
黨的十八大以來,作為吉林省西部重要生態屏障,白城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強市,突出環保優先,打生態牌、走綠色路,充分發揮白城“區域位置獨特、農牧資源豐富、清潔能源富集、生態環境優良”的特點,全力推進“兩山”理念轉化,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
構建系統化治理體系,鋪好綠色發展底色
2016年12月,白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共同擔任委員會主任,并明確各級各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建立起“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風光互補”是白城市新能源的主要構成。
2017年以來,白城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組織體系全面建立,嫩江、洮兒河、霍林河等境內19條河流及155個湖泊全部落實河湖長,河湖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通過精心規劃、綜合治理,白城市生態新區的鶴鳴湖、大安市的嫩江灣、鎮賚縣的南湖舊貌換新顏,已變成周邊群眾休閑活動的生態公園,成為城市的靚麗名片。
2020年7月底,省委、省政府確定白城市為全省唯一的林(草)長制地級市試點單位。白城市通過建立林(草)長制,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行高效的林草保護發展新體制機制,為吉林省乃至東北地區西部全面推行林(草)長制提供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白城模式。
2022年1月1日,《白城市草原生態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白城市結合實際,為改善草原生態環境、防止草原生態退化制定的重要法規,為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鋪好白城綠色發展的底色,白城市委、市政府持續開展生態保護與建設三年行動和“三年造林還濕雙百萬”等行動,實施河湖連通、植樹造林、草原治理、濕地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實現由單項治理到系統治理的轉變。如今,生態環境得到系統性改善的白城,再現“河湖互濟、草茂糧豐、漁興牧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美景。
構建河湖連通體系,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水,一直制約著白城的發展,“有水則興,無水則荒。”依托引嫩入白、大安灌區、洮兒河灌區等有利的水源條件,今年,白城市水稻種植面積375.6萬畝,是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第一大市。糧食生產不斷擴大的背后,是白城市持續推進河湖連通工程,不斷改善生態環境的不懈努力。
“水至景美”,生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白城市河湖連通工程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和已建重大水利工程,把區域內主要的天然湖泡與現有工程和自然河道進行連通,將過境的洪水資源和灌溉回歸水引到湖泡中存蓄起來,恢復部分濕地面積,改善生態環境。
如今,洮南市四海泡、泉眼泡昔日塵土飛揚的景象不見了;通榆縣興隆、勝利兩座中型水庫結束了連續12年干涸的歷史;斷流了22年的蛟流河重新泛起波浪;向海、莫莫格兩大濕地如詩如畫的美景得以再現;牛心套保國家濕地公園里蘆花飛舞……水至綠來,水來糧豐,水興景美,河湖連通工程使白城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而積極的變化。
截至2021年底,白城市河湖連通工程生態效應明顯,全市新增蓄水能力5.5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增加2.1億立方米。全市植樹造林133.3萬畝,修復草原濕地418萬畝,林草覆蓋率達到26.6%,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排在全省前列,環境質量達到近十年最高水平。白城市先后榮獲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構建“綠色+特色”體系,助推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吉林梅花氨基酸有限責任公司是白城首個投資達百億級的企業,目前擁有全世界單體最大的賴氨酸生產線和谷氨酸鈉生產線,年可消納玉米200萬噸。白城市全力推動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著力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
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產業,突出主糧加工、肉乳制品加工、雜糧雜豆加工“三條線”,聚焦壯龍頭、強主體、建基地、創品牌,全力打造玉米、水稻、雜糧雜豆、肉牛、乳品、肉羊、生豬、禽類、水產、果蔬等農業“十大產業集群”,推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圍繞水稻、谷子、小冰麥、綠豆、燕麥、花生、香瓜、黃菇娘等特色產業,抓好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加快特色產業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發展步伐,整合白城市農科院科技資源,組建白城市特色農產品研發中心,開展特色農產品科研攻關。同時,加大對涉農企業的支持力度,運用政策杠桿鼓勵企業進入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
“慢牛快走”,畜牧業蒸蒸日上。
近年來,白城市先后引進建設了吉林梅花、益海嘉里、吉運肉牛、和合牧業、飛鶴乳業、牧原生豬等骨干企業。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玉米、水稻、雜糧雜豆、畜禽等特色農產品在加工深度上邁出較大步伐,全市特色農產品經濟發展框架基本形成,優勢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態勢凸顯,特色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初步形成了大龍頭帶動大基地、拉動大產業的發展格局,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全市重要支柱產業之一。今年上半年,農產品加工業及食品制造業產值增長43%,有力拉動了全市工業經濟增長。
構建低碳工業體系,搶占新能源發展高地
去年,全省“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在通榆縣正式啟動,通榆縣圍繞清潔能源開發和風電裝備制造,大力推動三一重能整機落地,引進遠景集團、東方電氣、水發電力、凡瑞重工、施必牢等新能源裝備制造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集群。目前,大到風機整機,小到螺絲錨栓;上到葉片,下到法蘭盤;內到線纜,外到塔筒,所有關于風機的部件在通榆境內都能生產,產業鏈條齊整,實現風電裝備“一站式”采購。
風電裝備產業實現域內“一站式”采購。
如今,白城已經成為東北重要的新能源基地。白城市是全國首批七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國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國家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東北地區唯一光伏領跑者基地和獎勵激勵基地,東北地區首個實現氫燃料電池公交線路投運的城市。全國第一個成立氫能產業聯盟的城市、全國第一個開展新能源制氫加氫一體化示范的城市。
近年來,白城市貫徹落實全省“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積極承接“陸上風光三峽”工程建設,強化新能源保障、氫能產業示范、新能源消納、新能源裝備制造“四大基地”建設,著力降低用電成本,推進百萬噸級“氫田”、數據災備中心、綠電產業園、氫能示范園等重點工程,加快形成千億規模的產業集群。截至2021年底,白城市新能源裝機達到817.5萬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裝機總規模70%以上。
白城今天的發展成果,凝聚著歷屆市委、市政府及廣大干部群眾的心血和汗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白城市正按照堅持“生態強市”,建設“一城三區”(區域中心城市、生態經濟先導區、鄉村振興創新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的發展戰略,秉持“一錘接著一錘敲”的韌勁干勁,以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白城的美好藍圖變成生動現實,實現新時代生態白城、實力白城、美麗白城、幸福白城的華麗蝶變。
本版攝影:戈馳川 潘晟昱 張凱 張磊 尹雪(本版圖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