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種下第一顆愛心“種子”開始,“公益”便在孫一涵的心里“生根發芽”。在家庭和學校的影響下,他從小熱心公益,樂于助人,用實際行動展現新時代好少年的責任與擔當。孫一涵是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明珠學校七年四班學生,因多年執著堅持保護鳥類的愛心行動,被稱為“愛鳥護鳥小衛士”。2022年,被評為吉林省“新時代好少年標兵”。
2020年冬季,長春市遭遇了一場罕見的凍雨,在城市越冬的鳥兒尋不到食物。為了幫助這些無助的小鳥,孫一涵組織班級的三名同學,頂著嚴寒,一起到南湖公園和南溪濕地公園搭建了20個鳥類驛站,并在驛站撒上小黃米等谷物,讓鳥兒可以有食物來源順利越冬。
在孫一涵的要求下,家人買了幾十袋小黃米,孫一涵將小黃米裝進自己的書包里。在學校,一下課,孫一涵就背著書包鉆進樹叢,為鳥兒投食;放學后,他就讓媽媽開著車找有樹叢的地方,然后將小黃米撒到叢林里。臉凍紅了、手凍木了,他都不在乎。同學們問他,那么多鳥,救得過來嗎?他說,能救多少是多少!在他的感召下,很多小伙伴放學后也參與到愛鳥活動中來。孫一涵愛鳥護鳥的故事被媒體和雜志相繼報道,一時間,這個愛心少年的善舉感動了很多人,也帶動了很多人加入到冬季喂鳥的活動中。
“我的力所能及,也許是別人的急時所需!”這是孫一涵一直以來的想法和做法。在東師附小中信學校讀書時,他第一批加入了“藍馬甲”志愿隊,為老師和同學們排憂解難。無論學校里有什么大事小情,他總是主動承擔起小小主人翁的角色,用一份小小的責任心擔當起校園安全的守護者。
在學習之余,孫一涵積極參加保護環境的活動,他和小伙伴們走進長春市大大小小的公園,朗讀環保倡議書,張貼環保繪畫,參加環保公益活動;他還多次到公園參加植樹節活動;疫情期間,他拿出自己的壓歲錢,購買了消毒液、洗手液捐給所在小區和學校……
當他從老師口中得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格薩小學的同學缺少過冬的厚衣物時,孫一涵就找出了自己的衣服,并在班級和學校發出愛心倡議,在班主任老師的幫助下,開展了冬衣募捐活動。孫一涵還制作海報,到各個班級宣傳,用了一周時間,共收集23箱衣物,點燃了全校許多同學的愛心。捐贈結束后,孫一涵又主動請纓,拿出自己積攢的壓歲錢,承擔了2000多元的快遞費,第一時間將愛心衣物運到了3000公里外的藏區小伙伴手中。
孫一涵說,“雖然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的小伙伴參與到公益服務中。”時光很長,初心不變,在熱愛公益的路上,孫一涵像迎著朝陽盛開的花兒一樣,傳遞著愛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