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一座稟賦優越、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資源豐富的省會城市,在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占據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位置。
與這座城市共同成長、一起進步的民營經濟,撐起了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已成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長春振興發展率先突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放開放寬市場準入、持續深化助企服務……一直以來,長春市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打出了政務、法治、市場、要素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全方位賦能民營企業發展,成效顯著。
據相關部門介紹,2023年,長春市將實現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5萬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3840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3%,實繳稅金達到400億元,民營市場主體達到164.5萬戶。
政策支持,培育發展優勢
“我們的產值規模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從2018年的28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56.3億元,增長了101%,力爭在2023年實現產值65.2億元。”長春旭陽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云輝表示,“跑出‘加速度’,才能贏得市場,有了這么好的惠企政策,讓我們得到全方位扶持,很受激勵。”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政策會“說話”,就像血液一樣,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輸送充足的養分。
今年1月29日,長春市以“新春第一會”的方式,召開全市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暨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為502戶企業發放了1.83億元“新年紅包”,并制定印發了《2023年度長春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6條”、《關于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若干措施》“13條”,“真金白銀”支持企業提檔升級、做大做強。
與此同時,長春市還全面梳理國家和省、市近年來出臺的涉及支持企業發展方面的政策,從近800多條政策中梳理出146條含金量較大的政策條款,并編輯印發了《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惠企政策摘編(2017年-2022年)》,通過送政策進企業、政策大講堂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全面解決企業政策信息“難找、難查、難兌現”突出問題。
發展的關鍵在人才。146條惠企政策中,抓住了企業成長的重要一環,以政策效應吸引產業集群、人才集聚。
針對引才育才,惠企政策清單中明確指出:“完善人才分類定級層次”“優化引進人才安家補貼機制”“建立人才安居保障機制”……對符合條件的重大科研任務、創新基地和研發平臺、科技人才等優先予以傾斜。
同時,長春市還實施人才引培,推進百萬大學生留長工程,與吉林大學等5所域內高校、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等8所職業院校,以及大連理工大學等6所域外高校開展交流對接。制定促進高校畢業生來(留)長就業創業20條措施和實施細則,僅2022年就推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逾16萬個(次),實現大學生留長就業創業10.38萬人。全市每年留長大學生超10萬人,連續5年實現人才凈流入。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人才90%以上流向了民營企業。
優化服務,增強企業活力
“在公司進行海外收購時,市工信局又給予政策補貼,助力企業順利完成海外收購。”提到這些年的發展,長春合心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天偉深有感觸:“一路走來,得到了政府太多的持續扶持,企業才得到了快速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
“實施‘雙創’平臺孵化工程”“骨干企業壯大工程”“加強融資服務支持”……為激發企業活動,長春市加大服務企業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助力民營企業發展服務舉措,可謂鼓點頻敲,腳步密集,疊加效應明顯。
涉深水、蹚新路、亮硬招,才能見實效,才能厚植民營企業發展新優勢。如今,一項項扎實有力的舉措,成為民營企業發展的新動能。
——服務體系全覆蓋。線上,利用“長春親清政企關系”微信服務群,累計為企業解決25957件發展難題;線下持續擦亮“萬人駐(助)萬企”為企服務、助企紓困“金名片”,4660名“駐(助)企服務員”駐寨包保服務全市6200戶“四上”企業和1055戶高成長性企業,全力解決制約企業發展2629件“急難愁盼”問題,問題解決率達到99.56%。
——金融惠企實打實。開展長春市“專精特新”企業融資對接活動,截至目前,已舉辦14場活動,累計吸引近600戶企業參與,達成初步融資意向近20億元。先后推動研奧電器、致遠新能源、朱老六上市。聯合吉林銀行長春分行共同推出“專精特新貸”,累計為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放信用貸款17.5億元。會同中國農業銀行長春分行聯合舉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資對接活動,現場簽約授信超過10億元。
——政務改革全方位。建立通用基礎、服務提供、服務保障共計123項服務標準體系框架。完成市政務服務中心升級改造,9類專業大廳480項事項完成進駐,實現“進一扇門、辦所有事”。創新納稅合并申報,全國率先實現納稅申報次數由4次減少到2次。簡化30項61份涉稅(費)業務附報資料,對系統內可出具的167項稅費業務289類文書實行“免填服務”。
方便多了、效率高了、路少跑了、笑容多了……優質的服務,暖心的行動,讓長春市民營企業的發展步履愈發穩健。截至上半年,全市民營市場主體實現快速增長,共新增各類民營市場主體17.7萬戶。截至2023年6月,全市民營市場主體達到152.19萬戶,占全市市場主體的97.46%,其中民營企業38.25萬戶,個體工商戶113.94萬戶。
轉型升級,激活發展動能
“市工信局組織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幫我們把脈問診、靶向施策,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7月25日,在德惠市的吉林省都邦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生告訴記者,“我們已經投資237萬元,引進了自動選蓋機設備2套,對原有U8系統進行了提升。”
短時間內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對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這是創造奇跡的根本原因。
加快實施年度新認定“專精特新”企業獎勵、企業研發經費補貼、技術成果轉化補助、新認定的國家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獎勵、智能化改造補貼……146條政策條款中,支持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舉措醒目耀眼,讓全市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滿滿。
為推動政策直達企業,長春市加大新產業新業態支持,全面實施“專精特新”企業主體培育、創新發展、強鏈補鏈、營商環境等“十大提升行動”,全力推動全市“專精特新”企業由歷史形成的485戶,高速增長至目前的1196戶。
在政策的支持下,長春市各級“專精特新”企業突飛猛進,小企業產值去年便突破1000億元,產值同比增長超過15%的達到131戶,布拉德機械、威創機電、威奧軌道等21戶企業實現產值翻番。
光電信息、生物醫藥產業實現逆勢增長。其中,長光衛星成為東北首個“獨角獸”企業,并于今年6月15日以“一箭41星”刷新我國單次衛星發射數量紀錄,實現“百星飛天”,在軌衛星達108顆;捷翼汽車零部件成為東北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禹衡光學、光華微電子等2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功升級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全市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達到4戶。
為創建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長春市相繼制定出臺《長春市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施方案》《長春市加快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若干政策(試行)》,率先啟動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三年攻堅計劃,持續抓好抓實“五動”即政策拉動、示范帶動、服務推動、項目驅動、對接聯動,努力推動全市工業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據了解,長春市今年共有551戶工業企業計劃啟動數字化轉型,目前已有長春敏實智能數字化工廠、一汽法雷奧汽車空調有限公司5G數字化工廠等397個數字化轉型項目啟動建設,其余154個項目也正在做項目前期準備,預計在8月底前全部啟動。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隨著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惠企政策的疊加效應將不斷顯現,長春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底氣十足,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