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大,黎元為先。
“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情系民生冷暖。
三年來,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方面持續發力,辦成了一大批大事要事實事,交出了一份高質量民生答卷。
“真金白銀”回應民生關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我省視察,民生,始終是總書記最大的牽掛。
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論述,以及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一以貫之。
如今,走進遼源市西安區家園小區,人們會驚喜地發現,這里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平整干凈的柏油巷道,粉刷一新的樓體和樓道,不再逢雨必漏的樓頂……小區變美了,人們生活變甜了。
三年間,省委書記景俊海曾三次專門來到家園小區,對群眾來信反映的樓房質量等問題進行實地調研、督導整改和“回頭看”。會場搬到現場,釋放出省委、省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強烈信號和鮮明導向。
“關鍵少數”率先垂范。省領導帶頭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大興調研,聽民聲、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一件件急難愁盼之事,逐一破解。
從促進就業到困難群體救助,從廁所革命到聚焦“一老一小”……三年來,在財政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省委、省政府堅持寧愿政府過緊日子,也要讓百姓過穩日子,民生實事由每年30件增加至50件,集中財力人力物力全力推進實施,用一筆筆“真金白銀”回應民生關切,并保質保量如期完成。
改造客運班線公交化線路408條、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00個、新改建農村公路3252公里……以2022年為例,當年全省50件民生實事超額“交卷”。
今年的民生實事又新增19項內容,包括實現省內異地門診免備案直接結算,新建“口袋公園”“小微綠地”150處,為重點地區6000名新生兒提供遺傳代謝病免費篩查服務,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實現“跨省通辦”等,涉及的30多個部門,正緊鑼密鼓全力推進各項工作。
千方百計兜牢民生底線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就業有門路,生活才有保障。
三年來,我省一直將“新增就業”列為民生實事之首,一項項力度空前的務實舉措紛紛出臺。創新實施“想就業找人社、缺人才找人社”服務提升工程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專項行動,建立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實訓中心,打造“96885吉人在線”服務平臺,高頻開展“創業奮斗‘就’在吉林”等系列專項招聘活動……
2021年、2022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分別為27.07萬人和25.17萬人,均超額完成年度指標任務,今年確保實現全省城鎮新增就業23萬人的目標。剛剛過去的上半年,我省頂格落實國家政策,相繼開展十大行動、出臺22條措施,大力推進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截至5月底,16565家用人單位提供崗位199641個,達成就業意向40425人……一組組數據,提升無數個家庭的幸福指數。
民生既要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近年來,我省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更加關注困難群體。
全省城鄉特困供養對象基本生活標準逐年提高,截至2022年末,標準達到月人均1031元和749元,均達到上年城鄉低保標準的1.68倍;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較上年提高約4%;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610元;2795名困難家庭考生在政府的幫助下圓夢大學。
“一老一小”是民生首尾,關乎著民生改善的切實成效。聚焦這“一老一小”,我省持續加大養老服務和普惠托育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努力做到幼有所育、老有所養,不斷兜實兜牢民生底線。
大力實施幸福養老工程,加快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連續兩年將建設綜合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老年食堂納入民生實事推動,前不久又專門制定《吉林省為老年人辦實事清單》,壓實各部門主體責任。目前全省共建有養老機構1558個,養老床位14.45萬張,特困人員供養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53.4%;全省2078個城市社區均建有老年人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實現社區依托型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建成社區老年食堂236個。
在托育體系建設上持續發力,開展“三級”試點和“百千萬”工程,總結推廣“醫、育、教”一體的公立綜合性托育服務機構等模式。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托育機構2381家,可為全省3歲以下嬰幼兒提供托位8.6萬個,每千人口擁有托位數3.6個,兒童福利機構10個,未成年人保護中心51個。
……
竭盡全力提升民生成色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
對一件件群眾身邊小事,我省始終全力以赴當大事要事來辦,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教育滿意度持續增強。在中西部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城市大學區支援鄉鎮學校實現全覆蓋;“雙減”工作列入全省重大民生工程,全省學生對學校生活滿意度居全國前列;2020年末至今,我省無輟學學生,始終保持“動態清零”狀態,控輟保學工作被教育部評為優秀工作案例,在全國予以推廣;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始終保持100%。
“家門口”就醫漸成常態。通過醫聯體建設、遠程醫療服務等多種形式,大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常住人口家庭醫生簽約率超過50%,重點人群簽約率超過80%;在全國創新性地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劃”,全面提高村醫業務水平;開通省內門診慢特病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實現省內基本醫保異地就醫參保人員、統籌地區、待遇類型“三個全覆蓋”。
從解決“民生之盼”到實現“民生之變”,一幅成色十足的民生畫卷正徐徐展開……
——通過打造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我省多業態集聚的社區服務商圈正在加速形成,人們在步行不超過15分鐘的范圍內,即可實現日常生活和品質消費的愿景。
——長春市與所轄6縣(市、區)及吉林、遼源、伊通開通城際公交,一小時經濟圈城際公交網絡基本形成,市民出行更加便捷,來往更加自由。
——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0.8個百分點。今年又首次把推進農村24小時供水作為民生實事,年底前將新增24小時供水工程1200處,惠及70萬農村居民。
民生改善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牢記囑托,闊步前行,我省將繼續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以釘釘子精神答好民生試卷,把紙上承諾變成現實成效,讓人民的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品位、更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