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并強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時代新征程,黨要贏得人民擁護、守住人民的心,必須始終胸懷初心、肩負使命,守正創新、踔厲奮發,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而努力奮斗。
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把握“人民生活品質”內涵。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科學把握“人民生活品質”內涵,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從歷史縱深、現實發展等多維度對其加以理解和把握,繼而為持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奠定基礎。“人民生活品質”的內涵具有現實性、具體性、人民性、實踐性等特征,它是“現實的人”對生活的體驗與滿足,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階段并被大家共同認可的發展維度,是人們享受物質生活的水準和有關感受、科學評價、滿意程度。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他們存在于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之中,有著具體的需求和期待,并在這種需求和期待的滿足中定義生活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因此,“人民生活品質”不能理解為某種抽象的、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同時它也不是先在的、現成的,而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并被人切身體會到的東西,人們根據自己的期待、通過自己的雙手,在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互動性實踐中不斷創造出來的,集經濟、社會、文化、精神于一體的綜合性概念。
以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體系為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賦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創造美好生活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與制度保障,需要服務尤其是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的提高來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要讓公共服務體系賦能“人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必須聚焦群眾需求,精準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圍繞“均衡”和“可及”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以人民群眾需求為導向,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更新服務理念、優化服務過程、完善服務體系,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要增強公共服務供給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使公共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的需求更加匹配,讓公共服務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用實干和奮斗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奮斗是提高生活品質、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用偉大奮斗創造了百年偉業,也一定能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我們在奮斗中創造了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必將在接續奮斗中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品質,開創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來。一要廣泛凝聚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強大社會共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好日子等不來、盼不來、要不來,只有在全社會范圍內凝聚起奮斗光榮的共識,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與社會進步相向而行、同頻共振,不斷增強其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才能真正實現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二要強化宣傳教育引導,激發人民奮斗熱情,廣泛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起為美好生活共同奮斗的磅礴力量。三要培育“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鼓舞廣大人民攜手錨定提高生活品質的美好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辛勤勞作、奮力拼搏,共同創造美好生活。四要著力完善分配制度,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切實規范財富積累機制,為人民群眾通過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提供充分的制度支持和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五要全面貫徹就業優先戰略,為廣大勞動者提供廣闊的就業平臺,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作者單位:蚌埠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