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向,憂之念之;民康物阜,盼之行之。
近年來,德惠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惠及民生統籌謀劃,不斷在全局中尋找和修正自己的“成長坐標”。
以“53221”戰略為引領,德惠市努力實現GDP5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300億元以上,規上工業企業200戶以上,打造循環經濟、健康食品2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每年經營主體增加1萬戶以上的發展目標,推動發展條件和發展機遇轉變成發展優勢和勝勢,高質量發展行進有力。
今年上半年,德惠市GDP同比增長7%;服務業增加值、全口徑社零額、限上社零額增速均列長春外縣(市)區第一名,經濟發展的底盤愈發扎實。
高質量發展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民生溫度”和“幸福質感”。以“中國食品名城”著稱的德惠市快速實現趕超,讓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努力解答好這一時代命題。
變身“后廚房”
擦亮中國食品名城的金字招牌
年產稻米12億斤,是中國優質小町米之鄉;
年出欄生豬173萬頭,被確定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
年出欄肉雞2億多只,被稱為中國肉雞之鄉……
身為傳統農業大市,德惠市最大的潛力和優勢就是“農”。多年來,德惠堅持夯實基礎,放大優勢,積淀了食品工業的主導地位,“中國食品名城”越叫越響。
“手握豐厚的農牧資源,未來食品工業之路要怎么走?”這是年初以來長春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課題”下,德惠市各級干部共同思考的問題。
在推進產業發展的進程中,德惠市圍繞“農”字做好做活“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畜頭肉尾”三大增值文章,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成色。
“過去,粗放式屠宰多,精深加工少,原料型輸出成本高,附加值低。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全力打造長春的‘后廚房’。”
德惠市委、市政府找準發展痛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依托大健康(食品)產業園,緊緊圍繞食品制造、農副食品加工等相關行業上項目、育龍頭、延鏈條、樹品牌、拓市場,實現了食品工業更有分量的發展。年初以來,共洽談農產品加工和食品加工類項目19個,總投資30.71億元,其中新簽約項目5個,總投資5.3億元。
在提升高質量發展成色的基礎上,凸顯為民本色。從項目謀劃到企業引進,德惠市始終以惠及百姓造福一方的站位做決策,新項目、新企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走進吉林達利食品有限公司,香氣撲面而來。“達利園”蛋黃派、“可比克”薯片、“好吃點”餅干……各類休閑食品和飲料琳瑯滿目。
“今年,我們利用現有車間改造,新建年產3萬噸純茶飲料生產線。”公司負責人黃金彬介紹,新生產線生產效率將提高25%,年銷售收入提高8000萬元。建成后,公司總用工將達到1500人。
與達利相距不遠,新型城市央廚供應鏈火鍋食材園區項目建設進展迅速。
“預計11月末就能完工,目前已經簽約入駐企業6家。”項目負責人于凱業指著園區內忙碌的工人高興地告訴記者,投產后,四大類、上百個單品的各類火鍋、燒烤食材及調味品,都可以在這里一站式采購,預計年產食材1.8萬噸,新增就業崗位650余個。
在德惠,像達利、新型城市央廚這樣的長春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已發展到77戶,占全省六分之一,龍頭企業總數位列全省第一。
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德惠市鼓勵各類經營主體發展“餐桌經濟”,目前,有9萬余戶農戶與龍頭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食品工業發展實現了從“零散”到“鏈式”、從“集群”到“產業圈”的戰略飛躍。
打好“組合拳”
構建多元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做大二產,做強三產,做優一產,在德惠,構建起多元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全方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近兩年,德惠市打好三次產業協同發展的組合拳,實現了區域經濟更有質量的發展。
“農業大縣,基本都是財政窮縣。一個地區的發展,二產是財庫,永遠是靈魂。”對二產重要地位的深刻認識,使德惠堅定地主攻工業不動搖,一邊不斷夯實食品工業主導地位,一邊推進循環經濟、大健康、裝備制造三大產業園區成為經濟建設“主戰場”。
探訪位于德惠市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吉林省漢華智能裝備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二期項目,車間內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調試,年內將竣工驗收投入運營。
公司工程建設部部長郭凡超介紹,項目年產6萬噸重卡車橋、風電輪轂、風電主軸,投產后,預計年產車橋12萬根,風電產品3萬噸,年產值超6.5億元。
除漢華智能裝備外,恒建科為、藍天密封、鑫通鋼鐵等86戶企業已入駐循環經濟產業園。才府玻璃、都邦楊業等82戶企業入駐裝備制造產業園,工業經濟做大向強。
一拳打得百拳開。工業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德惠市積極破解一產不優、三產不強的問題。
以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主攻方向,扎實推進“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建成高標準農田33.1萬畝;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突破1萬家;培育觀光采摘、庭院經濟等多功能富民產業,新建標準棚室847畝;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10萬畝,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途徑。
全力打造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改造升級傳統商業區,大力發展消費新業態;大力引進科技、家電維修、汽車維修等服務業企業;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冷鏈物流、云物流等新興業態,重點推進東大物流園擴建項目,打造區域性物流集散中心。
產業結構布局逐漸優化,有產業沒企業,怎么辦?
“必須招商引資上項目。”德惠市緊盯域外發達地區和行業頭部企業,制定了詳細的招商圖譜,針對產業鏈缺失環節精準招引項目;對本地企業擴能拓產、增量提質項目,給予同等政策和服務,增強了企業的發展信心和歸屬感。
同時,在政務服務上求突破,市委書記、市長帶頭深入企業現場辦公,副市長牽頭建立項目服務團隊,實行項目審批預審制,并推進全流程督查,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年初以來,德惠市累計對接洽談項目114個,前三季度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實現753億元,經營主體突破8萬戶。
強者更強,優者更優,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產業平衡協調發展,正使德惠市經濟活力更足、韌性持續增強,老百姓也將受益于更多的發展利好。
踐行“人民性”
鋪就高質量發展的幸福底色
人均存款超7萬元!
今年上半年,德惠市民的收入提升,成為強縣與富民完美結合的生動寫照。
“經濟發展好,老百姓一定要受益。”近年來,德惠市把推進共同富裕作為檢驗區域高質量發展“成色”的一條重要標準,努力實現更有溫度的發展。
一朵花能有多大價值?朱城子鎮沿河村程雪家庭農場負責人劉士城從2棟大棚起家,采取“農戶+合作社”的模式開展花卉種植,目前已擁有玫瑰花種植大棚35棟,年產花卉600多萬枝,帶動農戶戶均增收10萬元。
德惠推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企業+基地+農戶”“企業+農戶”轉移就業型聯結模式三大帶農增收方式,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至7家、市級8家、市縣級以上示范社296家、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563家。
在郭家鎮,葡萄種植成為全鎮推廣的增收項目。從分散種植,到鎮里引領家家戶戶學習新技術,引進新品種,走向產業化,以東崗村和向陽村為中心,分布在德農公路沿線的“葡萄經濟”走廊已然形成。在德惠市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去年郭家鎮硬化了葡萄市場路面,今年又建起98個葡萄亭子。目前,葡萄總種植面積達到120公頃,年產量300萬公斤,年創產值約2600萬元。已有葡萄種植戶80余戶,戶均增收8萬元。
在推進百姓增收的同時,德惠市把“財政蛋糕”七成以上切給民生。政府辦事,百姓“點單”,深入實施幸福德惠行動計劃,39件民生實事按期兌現,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實施路網暢通工程,在城區突出精建細管,重點推進公鐵立交橋改擴建等工程,全面打通新老城區微循環;在農村新改建農村公路580公里。
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置。打造“百村示范”村4個、“千村美麗”村40個,創建“干凈人家”1.7萬戶。
推動創業就業留人引才,搭建求職服務平臺“96885吉人在線”,注冊企業4504家,發布招工信息6168個。依托“春風行動”“送崗下鄉服務月”等公共就業服務載體,提供崗位6500個。
……
發展實績有厚度,民生答卷有溫度,幸福生活有質感。
在德惠市,這種“質感”還體現在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上。
今年7月末,強降雨再次對德惠市進行考驗。以“五大圍堤”、堤外28個村屯及邊崗鄉為重點,4天成功轉移群眾7000多名;對全市506公里江河堤防逐點逐段落實責任人,加高子堤51公里。“立足于早、著眼于防,提前避險、科學除險”,德惠市提前分析預判,及時科學部署,全域平穩度汛無一傷亡,每一道指令的下達和執行,被上級稱為“教科書式”防汛。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樣的高質量發展,才更有生機和活力。
將“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貫穿始終,用高品質生活詮釋高質量發展,德惠必將走得更好、更遠。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郝斌 傅多強 孟凡明 柳青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