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引進國外智力示范單位、全國創業孵化基地、吉林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吉林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走進長春中俄科技園,一塊塊飽含分量的“金字招牌”映入眼簾。
多年來,這里不僅構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創業孵化服務體系,建立了一支專家型管理團隊,更營造了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樹立了科技企業搖籃的形象,其聚集和整合科技資源、服務資源的能力也日漸提升,在科技企業中享有較高的威信和親和力。
長春中俄科技園成立于2006年,是中國科學院與吉林省政府聯合俄羅斯聯邦新西伯利亞州政府、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共同建立的國際科技合作與技術創新基地。在借鑒國外孵化器和國內同行的先進孵化理念和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科技園按照建設一流企業孵化器的目標,通過組織系統化、工作規范化、功能專業化、服務精致化、發展國際化,構建了完善的孵化服務體系,打造核心孵化能力。
通過采用“孵化器經營+投融資管理+市場開拓+產業融入+創業輔導與支援+科技創新服務+產學研用”為一體的孵化模式,長春中俄科技園重點培育光電子、激光技術、新材料、現代農業與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與創新創業團隊,希達電子、圣博瑪生物、德信光電技術、先盈科技、長春中科應化特種材料等一大批企業在這里快速成長。目前,基地已累計孵化企業142家,畢業84家;在孵企業達58家,園區總產值約15億元。
此外,在為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政策輔導等基礎服務的同時,長春中俄科技園還針對創新創業,搭建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平臺、中外聯合技術開發服務平臺和市場推廣服務平臺及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等,提供資金支持、政策扶持和科技信息交流與服務、培訓、技術咨詢等專業化全產業鏈的支撐與推動服務。
中俄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是長春中俄科技園立足成長的根本。
近年來,為了不斷拓寬中俄科技合作渠道,提升合作水平,加速人才培養,長春中俄科技園積極推動組建了不同領域的聯合實驗室或工程技術中心,并設立了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家的大學、科研院所及高新技術轉化中心的代表處,強化溝通渠道、提高工作效率。
這些實驗室及工程中心的設立,整合了中外科技智力資源,通過成果共享、技術轉移、成果轉化和規模產業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始性創新成果。駐園代表處及技術市場,更是已經成為吉林省、長春市對俄及獨聯體國家科技合作的窗口和最新科技創新成果交流的平臺。
不僅僅是長春中俄科技園,2021年,由長春中俄科技園投資建設的二期工程——長春中白科技園正式開園,立即駛入了對外交流合作發展的“快車道”。
長春中白科技園通過與白俄羅斯巨石工業園內外聯動,與長春中俄科技園南北融合,有步驟地整合國際前沿科技、產業投資、創新孵化與文化交流等資源,集聚高新科技企業、外向型企業、合資企業及國際聯合工程中心等機構,打造國際科技合作、金融助推、文化交流、共享模式下的綠色生態公園式產業綜合體。
據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白精準醫療器械研發中心、白俄羅斯國家技術大市場、烏拉爾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10余個項目、近20家企業已經入駐園區。“中白科技園將打造成為一處有利于科技成果孵化、技術轉移、人才合作的國際科創平臺。”
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政策輔導服務平臺、國際科技資源數字化服務平臺、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平臺、中外技術服務與開發平臺、市場推廣服務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通過近20年的持續追求探索,現在的長春中俄科技園已然成為區域內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標志性平臺。
11月15日,全省教育科技人才大會召開,為企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未來,長春中俄科技園也將繼續堅持“企業化經營、資本化運作、國際化運營”思路,創新園區投融資和經營管理模式,持續打造國內一流的國際科技合作與創新園區,努力成為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的本土化國際合作園區。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吉林日報記者 張鶴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