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街頭,“氫春號”列車驚艷亮相。
這輛融合氫能科技與城市文脈的列車,由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它正以“綠色化+低成本+文化IP”為創新底色,重新定義著人們對城市交通的想象。
6月4日,記者登上“氫春號”,近距離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復古車廂:“時光長廊”的文化敘事
步入車廂,弧形穹頂下的琉璃彩飾與復古壁燈相映成趣,一個留聲機造型的擺件仿佛訴說著城市記憶。
“這些設計靈感源自長春新民大街的巴洛克建筑群,我們希望將歷史街區的建筑語言轉化為可觸摸的乘車體驗。”項目設計經理王文華介紹。
車內的座椅與地板上的紋飾,以長春市花“君子蘭”為靈感,墨綠色的肌理深淺交織,如葉片舒展,客室仿佛沉浸于流動花海。
空間功能更顯巧思——咖啡角配備復古咖啡機,演藝區預留燈光接口。“未來這里可以舉辦小型音樂會或文化沙龍,讓通勤時間成為文化體驗的一部分。”王文華表示,這種“交通+文旅”的場景重構,正是列車從“運輸工具”向“文化載體”的跨越。
氫能引擎:“綠色脈動”的技術突破
駕駛室內的一塊集成屏幕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司機通過這塊屏幕,可實時監控牽引、制動、能耗等20余項核心數據,列車狀態一目了然。
“我們采用‘一車一網一終端’設計理念,通過多系統網絡融合控制,將傳統分散的設備集成化,在提升智能水平的同時,將故障響應時間縮短至毫秒級。”中車長客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總體研發部副部長鄭恒亮為記者解讀了背后的技術邏輯。
最令人關注的氫能動力系統,藏在列車底部的儲氫艙內。據介紹,儲氫系統采用金屬基體加碳纖維材料纏繞結構,可承受相當于汽車碰撞測試3倍強度的沖擊,配合三級安全防護設計,為氫能應用構建了三重安全屏障。技術參數更令人矚目:一次加氫續航超320公里,每公里平均能耗僅1.5度電,全程零碳排放。“這意味著列車從長春到吉林市往返運行無需補能,碳排放相當于減少約200升汽油消耗。”鄭恒亮補充道。
此外,列車支持超級電容、動力電池及接觸網供電模塊化切換,靈活適配不同城市能源基建。
軌道沿線:“民生溫度”的場景構建
當日運行的紅旗街段307米一期示范線路程雖短,但已成為城市微交通創新的觀察樣本。“自‘氫春號’示范運行以來,吸引超2300人次參觀體驗。現階段采用定時免費放票模式,方便市民感受氫能列車魅力。為優化后續運營,車廂內外均設置了市民留言處,廣泛征集公眾意見建議,助力打造更貼合需求的綠色文旅交通場景。”長春交通發展集團副總經理李軍透露,二期471米線路預計9月30日貫通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未來將打通商圈與街區的“快旅漫游”閉環。
這種“邊運行、邊傾聽、邊優化”的模式,體現了城市治理的溫度。記者了解到,考慮到示范段不承擔公共運輸功能,設計團隊特別在車廂內設置了開放式觀景窗,方便市民拍攝街景;針對老年乘客,座椅采用了防滑材質并增加扶手密度;為應對客流波動,列車可實現1至6輛靈活編組,在通勤高峰切換為高密度車廂,在旅游旺季開啟“全景文旅模式”。
當記者結束體驗時,夕陽的余暉灑在列車巴洛克風格的車頭上,琉璃彩飾與金屬車身交相輝映。這趟穿梭于現代商圈與歷史街區的氫能列車,既是城市科技發展的窗口,也是文脈傳承的鏡像。隨著二期工程推進,它或將成為長春的“綠色文旅名片”,印證著科技與人文的雙向奔赴,勾勒出城市發展新圖景。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曲鏡潯
初審: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