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科技成果發布暨長春市光電信息產業發展對接會上,項目簽約現場。
展館內,觀眾被先進的參展產品吸引,駐足觀看。
2025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Light國際會議在東北亞國際博覽中心內盛大開幕。
觀眾在展區內沉浸式參觀先進光學設備。
2025長春光博會A1館,集中展示光學元件與光學制造、智能傳感器、光電檢測與計量、信息技術及通信4個產業方向。 本版攝影:潘碩
6月的長春,綠意盎然。
東北亞國際博覽中心內,2025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Light國際會議正式拉開帷幕。
3個展館內外,直徑僅1毫米的球面透鏡在燈光下閃耀,0.3毫米像素間距的顯示屏首次向全球觀眾揭開面紗,雙飛翼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靜靜懸停,展示著長春企業在低空經濟領域的突破……
與Light國際會議聯名舉辦,2025中國光學學會學術大會同期召開,“一展兩會”的創新性聯動模式,吸引了來自7個國家的850家光電信息企業齊聚一堂,在這里展示著各自的“獨門絕技”,交流行業的前沿思想,尋求合作的廣闊空間。
這場為期4天、總面積8.6萬平方米的光電盛會,不僅是技術的展示窗口,更成為觀察東北老工業基地向“新質生產力”轉型的重要窗口。
從這些盛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長春光電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之勢。
憑借多年積累的雄厚產學研創新實力,長春不斷加快“追光”的腳步。在大會的推動下,一批創新成果正式發布,一系列重大項目簽約落地,眾多創新資源加速集聚,長春光電信息產業迎來了全新機遇。
一場光之盛宴照亮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創新轉型之路,一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正在崛起。
聚光成炬 產業規模邁向新高度
6月11日,2025長春國際光電博覽會科技成果發布暨長春市光電信息產業發展對接會現場,12個項目正式簽約,為長春光電信息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項目是點,產業是線。一個個高質量項目的“點”,形成了長春光電信息產業一條條高質量的“線”。
作為“新中國光學事業的搖籃”,長春的光電產業正迎來爆發式增長。
2023年,長春市委市政府下決心把光電信息產業打造成繼汽車之后的新支柱產業,出臺了《長春市光電信息產業星光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及配套措施,全力賦能光電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并確立到2025年末,實現光電信息產業綜合產值超千億、企業超千戶的“雙千”奮斗目標。
近三年來,長春不斷發揮歷史傳承優勢,舉全市之力加快推動光電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
目前,以“長光系”龍頭企業為引領,專精特新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為支撐,全市企業主體培育不斷壯大,已形成了完善的產業發展格局。
在這片充滿創新活力的土地上,光電信息領域擁有22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他們如璀璨星辰,閃耀在光電信息產業的天空,占全市總數的47.8%。它們專注于細分領域,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
長光辰芯在圖像傳感器領域深耕細作,研發出的高性能傳感器廣泛應用于科研、工業、安防等多個領域,為我國相關產業的自主可控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長光衛星作為光電信息產業發展的佼佼者,其運營的“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已實現在軌運行117顆衛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這些衛星通過先進的光學成像技術,能夠獲取高分辨率的地球影像,廣泛應用在農業生產、生態環保等領域,以科技手段助力經濟發展。
希達電子小間距“LED集成三合一”產品市場占有率居世界前列,長光華大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全球通量最高。
光華微電子、禹衡光學等4戶企業榮獲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稱號,成為行業的標桿與典范。
自本屆光博會籌備以來,長春各縣市區、開發區以光博會的召開為契機,務實開展對接合作,陸續簽約合作項目78個、投資金額229.3億元,涵蓋半導體與高端制造、衛星技術與應用及低空經濟、光電材料與顯示、光電傳感與儀器、激光技術與應用、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
2024年,全市光電信息產業產值已突破900億元,增長7.1%。這一數字背后,是長春光電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也預示著長春正朝著千億級產業集群的目標大步邁進。
追光逐新 創新成果綻放新光彩
穿梭在光博會的各個展位,創新的氣息撲面而來。
奧來德光電展示著其在OLED材料研發方面的重大突破成果,希達電子則播放著綠色超高清4K COB顯示屏在重大活動中的精彩應用視頻……創新,無疑是長春光電信息產業發展的靈魂與核心動力。
多年來,長春依托吉林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光機所等大校大所,持續匯聚全國光電領域頂尖研發力量。目前,在光電信息領域擁有“兩院院士”10人、博士生導師150人、副教授以上高級人才3000多人。在高性能CMOS傳感器、新型激光器等12個高精尖特領域,擁有一批國際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
長春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主線,通過一系列政策推動、上下聯動等措施,不斷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奧來德光電、希達電子等4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實驗室,共同構成了長春強大的創新平臺體系。這些平臺匯聚了頂尖的科研人才和先進的科研設備,為技術研發與創新提供了堅實保障。
奧來德光電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在OLED材料研發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其研發的有機發光材料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功打破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長期壟斷,占據了國內OLED材料市場的重要份額,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希達電子生產的綠色超高清COB LED智慧一體機技術入選工信部典型應用案例庫并在國內推廣,該技術應用于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等重大活動,通過獨特的像素結構和色彩校準技術,為全球觀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體驗,讓世界看到了“長春智造”的實力與魅力。
此外,長光華大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全球通量最高,通過創新的測序原理和數據分析算法,為生命科學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博立電子應用的產線智能視頻分析管控平臺技術,利用先進的圖像識別和數據分析技術,提高了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在工業生產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長春還積極建設新質生產力發展促進中心,落位國家技術轉移東北中心、省市統一科技大市場等服務機構30余家,開展各類創新活動100余次、完成供需對接160余次。這些舉措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讓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為產業發展注入創新動力。
匯光聚力 協同聯動拓展新空間
在東北亞國際博覽中心A1、A2主展館連廊穹頂下方中心位置,“北湖未來科學城”分外吸睛。
這里是長春新區聯合中韓示范區、經開區的共同展示區域,不僅有“可看、可觸、可感” 的沉浸式體驗空間,還有眾多具有專業性、吸引力、號召力的參展企業。集聚的效應在這里被放大,先進的產品前人頭攢動,洽談合作、體驗產品、直播拍照的人流比肩接踵。
近年來,長春先后成立了長春市科技成果轉化戰略合作委員會,組建光電信息產業“三會一聯盟”,持續強化產業發展的制度保障。長春新區“長智光谷”、經開區“光電小鎮”,以及“芯光產業園”“珩光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等“一谷一鎮三園”加快建設,專業化、特色化的產業承載空間持續增強。
長春通過差異化定位與協同化發展,全力推動光電信息產業的集聚式發展,形成了多點開花、協同共進的良好局面。
長春新區作為創新策源地,始終將光電信息產業作為戰略引擎,以長智光谷產業園、北湖科技園等為核心載體,重點布局了航空航天、新型顯示與照明(未來顯示)、激光制造與應用、光電裝備制造、汽車電子和集成電路、人形機器人六大領域,吸引了200余家光電企業匯聚于此,已基本形成技術積淀深厚、產業鏈條完整、應用場景豐富的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在這里,企業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享研發成果、市場信息和供應鏈資源。
在長春經開區,“芯光智谷”品牌愈加響亮。深耕光電核心元器件、激光技術與應用等領域,匯聚了央企、500強、獨角獸等百余戶重點企業。這些企業憑借各自的技術優勢和市場資源,與區內的上下游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推動了整個區域光電信息產業向高端智造方向發展,在經開區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芯光智谷”光電信息產業集聚區,以“園中園”的獨特布局,從一期“珩光園”到七期“輝光園”,有序推進。目前,一至四園已投入使用,五至七園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展現出無限的發展潛力。
汽開區則依托汽車產業優勢,建設汽車電子產業集聚區。持續實施建鏈補鏈行動,在汽車電子元器件、模組、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通過與汽車整車企業的緊密合作,深入了解汽車行業的技術需求,針對性地研發和生產汽車電子相關產品,為解決汽車行業技術問題、推動技術升級和國產化替代作出積極貢獻。
凈月區高新區積極構建數字經濟、智能制造、影視文旅、生命健康、現代農業、低空經濟共同發展的“三強兩優一特色”產業體系,聚焦智能感知領域,推動光譜芯片、醫療內窺鏡等優秀成果實現產業化,打造光電信息成果轉化創新基地。目前已引進光電信息等相關技術領域企業50家,科技成果轉化87項。
中韓示范區全力打造中韓示范區光電信息產業成長區,高標準建設了光電信息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園、無人機產業園等專業園區,重點發展光電、半導體等領域,推動光電信息領域的新型產品研發、技術成果轉化、產業培育、企業培養和人才培養。
五大區域各展所長、協同聯動,連點成線、覆蓋全市,為長春光電信息產業發展搭建起了牢固的“四梁八柱”。
沐光匯智 精準引才厚植新優勢
在本屆光博會的人才交流活動現場,一場場精彩的學術講座和人才洽談會正在熱烈進行。
早在大會開幕之前,長春市人社局就梳理出光子芯片、激光雷達、量子光學等65個尖端崗位,以及“芯、光、星、車、網”五大類452個急需緊缺崗位,引導尖端人才向產業鏈關鍵環節集聚。
人才,是長春光電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在長春這片沃土上,匯聚了陳星旦、王家騏、王立軍等國內知名院士專家,他們如同領航星一般,引領著產業創新發展的方向。王立軍院士牽頭組建的吉光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立足高端激光芯片國產化。團隊通過多年的艱苦研發,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成功研發出高性能的激光芯片,為我國激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持。姜會林院士團隊創辦的珩輝光電,是國內唯一完成車、船、飛艇、飛機平臺間激光通信演示的技術團隊,在激光通信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張洪杰院士創辦的中科稀土,開發出了多款有效減緩眼軸過度增長的健康照明產品,通過獨特的稀土發光材料配方和光學設計,為青少年視力保護作出了貢獻。
除了頂尖人才的引領,長春的光電人才隊伍已形成了完整的梯次體系。10位兩院院士,150名博士生導師,3000多名副教授以上的高級人才,以及2萬余人的光電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隊伍,構成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實踐的全方位人才支撐體系。
長春還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科研啟動資金、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保障,為人才的發展解決后顧之憂,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浩瀚星河,星光璀璨。
長春的光電基因深植于歷史土壤中,如今,這份創新基因正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2025年末,這座城市的光電信息產業綜合產值將突破1000億元。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長春正以憑借深厚的產業底蘊、強大的創新能力、完善的產業生態和充足的人才儲備,在光電信息產業發展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從新中國“光學的搖籃”到千億級“長春光谷”,一束光,讓這座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未來無極限。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孟凡明 孫紅麗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