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中國首個海港口岸旅客國際中轉區——深圳蛇口郵輪母港正式啟用。首批來自阿根廷、智利、巴西的客商憑最新免簽政策“零蓋章”入境,原本2.5小時的中轉流程壓縮到30分鐘以內。這標志著中國免簽政策從機場延伸到海港,為中外經貿“最后一公里”按下加速鍵。
這是中國近年來持續釋放“免簽紅利”的一個縮影。過去五年,也就是中國“十四五”規劃期間,中國政府持續優化各類免簽政策,促進國際交流交往。目前,中國已對75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或全面互免簽證;過境免簽國家擴展到55個,入境口岸增加至60個,停留時長統一延展至240小時。此外,還有海南入境免簽、東盟國家旅游團入境免簽、郵輪入境免簽等區域性免簽政策,極大便利了外國人來華旅游、商貿和訪問。
不只范圍廣、力度大,中國游也變得越來越“絲滑”了。從實施“一站式”入境服務,到離境退稅“即買即退”,再到打通外籍人員在華工作生活的難點堵點,中國一直在推動國際人士來華便利化。法國科技企業普諾飛思首席執行官盧卡·維雷對《國際銳評》說:“這些政策顯著提高了我們的效率,讓我們可以短時間內安排會議、加強與合作伙伴的關系,快速響應市場。期待在中國‘大顯身手’!”
五年來,特別是2023年底以來,中國免簽政策持續“更新迭代”,覆蓋旅游、商貿、過境等多場景需求,見證了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努力。在對外經貿大學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呂越看來,中國免簽政策從點狀探索升級為更全面、更系統的制度框架,與擴大內需形成同頻共振,成為促進服務貿易的新增長點,也給世界帶來了諸多利好與機遇。
最直接的一個表現,就是推動了全球“China Travel”的熱潮。2024年,中國接待外國游客2694萬人次,同比增長96%。“游”在中國、“購”在中國、“食”在中國已成為國際新時尚。隨著中國不斷降低交流合作的門檻,免簽已成為推進制度型開放的一張亮麗“名片”。
免簽不僅帶來旅游紅利,也是“經貿加速器”。這五年,中國通過舉辦進博會、消博會等大型展會,疊加免簽等便利化措施,讓不少展商“拎著新品”就來,帶動2021—2024年間累計進口消費品7.4萬億元人民幣,讓全球優質商品加速進入中國。日本安斯泰來中國區總裁趙萍告訴《國際銳評》,近期公司在相關癌癥領域的專利保護獲得中國政府大力支持,這更加堅定了公司深耕中國的信心。
人員來往增多,自然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近年來,一批國際友人紛紛化身中華文化“體驗官”,體驗長城、故宮、兵馬俑等傳統項目,到成都感受“賽博朋克”城市風貌,去浙江體驗茶文化……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正被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知和認同。
“太陽能隨處可見”“高鐵像一張美妙的網”“電動車多到驚訝”……在海外社交平臺上,像這樣對中國的評價隨處可見。一位英國博主稱,“中國孩子從小接觸AI、機器人,這讓我確信未來是他們的”。而凌晨迷路獲幫助、向中國朋友學中文,則讓他們感嘆“中國是一個溫暖的家”。不少網友認為,中國的開放包容、創新發展、熱情友善,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彰顯了當代大國風范。皮尤研究中心7月中旬發布的最新調查顯示,自去年以來,在被調查的25個國家中,有15個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度出現了上升。其中,在高收入國家中,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中位數為32%,創六年來新高。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免簽政策體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好客之道,也見證了中國政府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下一個五年,歡迎更多外國人士來到中國、看見中國、感受中國、了解中國。時間將繼續見證: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來源:央視新聞
初審:梁拓元
復審:胡健華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