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不是簡單的景點迭代,而是一座城市對當代人情感需求的精準應答。
█ 長春肆季南河憑借生態治理與情感供給的深度融合爆紅,更將生態投入轉化為可持續的情感經濟收益。
█ 當一座城市的空間敘事與心靈期待精準契合人們的喜怒哀樂,流量與熱愛自然會洶涌而來。
當你在肆季南河的粉色沙灘上從晨光初現待到暮色四合,手機相冊里存滿的不僅是光影流轉的河岸,更是不知不覺間消磨的時光與心緒——長春這個現象級文旅地標,早已超越了“網紅打卡地”的定義。
首日10萬+客流、抖音同城榜霸屏兩周、周邊商鋪租金暴漲——這組數據背后,藏著比“粉色沙灘”更值得深挖的邏輯:它不是簡單的景點迭代,而是一座城市對當代人情感需求的精準應答,是北方內陸城市在文旅困局中的一次破局式探索。
從“治污賬本”到“流量密碼”:生態逆襲的經濟哲學
伊通河的淤泥里,藏著肆季南河爆紅的第一組密碼。2016年啟動的綜合治理工程,曾引發過關于“投入性價比”的爭議——有觀點認為其清淤及生態護岸等工程的單位投入較高,甚至將33公里生態護岸的投入與30所小學的建設費用作對比。但如今,這些投入正以驚人的方式兌現:肆季南河所在河段的生態改善,為周邊區域增添了吸引力,帶動了消費活力,也間接助力了周邊生活品質的提升。生態治理的成本,轉化成了可持續的“情感經濟收益”。
這種轉化絕非偶然。長春作為老工業基地,曾長期面臨“生態欠賬”與“文旅貧瘠”的雙重困境:冬季冰雪IP雖強,但夏季旅游資源匱乏,人均文化娛樂消費較部分沿海發達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肆季南河的出現,本質是將“生態修復”與“情感供給”進行了化學反應——當33公里親水步道串聯起濕地、花海與沙灘,曾經的“環境痛點”變成了“情感錨點”,本地人帶著“見證城市變好”的自豪感復游,外地人沖著“內陸海濱”的反差感而來,生態治理的成果就這樣變成了可觸摸的消費動力。
正如一位環保學者所言:“肆季南河最成功的營銷,是讓每個游客都成了生態治理的‘見證者’。當人們踩著曾經的污水河河床感嘆‘水清了’,這種參與感比任何廣告都有穿透力。”
破解北方文旅“三難”:反季節運營的底層邏輯
北方文旅的困局,在肆季南河的運營表上被撕開了一道口子。傳統認知里,北方城市面臨“夏季短、夜間冷、體驗單”的三重枷鎖——但肆季南河用37天“伊通河岸生活節”給出了破題方案:
時間折疊術——將一天24小時拆解成“晨間治愈”“午后社交”“夜間狂歡”三個情緒單元。數據顯示,其夜間客流占比達58%,遠超北方景區平均30%的水平。當水幕光影秀把54路有軌電車的光影投在河面上時,本質是用“情感照明”驅散了北方夜晚的商業黑暗,讓“天越黑越熱鬧”成為可能。
地域補償論——2萬平方米粉色沙灘的經濟學意義,遠不止“拍照好看”。長春作為內陸城市,距海洋直線距離超 1500 公里,這種“地理剝奪感”催生了強烈的補償性需求。肆季南河精準計算了這種需求:沙灘沙粒選擇比普通海沙更細膩的材質(以提升腳感舒適度),趕海公園水深嚴格控制在15厘米(兼顧安全與體驗),甚至遮陽傘角度都按長春夏季日照軌跡設計。這些細節背后,是對“內陸人海濱夢”的量化滿足。
業態共生網——50個市集攤位、40艘游船、1個泵道公園的組合,暗藏著精密的“情緒消費閉環”:親子家庭在趕海公園消耗2小時(基礎情緒釋放),家長可在旁邊精釀攤社交(進階情感需求),年輕人轉場泵道公園釋放活力(高強度情緒出口),最后所有人被水幕秀的城市符號擊中(集體情感共鳴)。這種“情緒遞進式”業態設計,讓游客停留時長遠超普通景區數倍。
情緒貨幣化:當代人的“情感銀行”實驗
在肆季南河的消費數據里,藏著當代人最真實的“情感賬戶”。某平臺統計顯示,游客在此的非必要消費占比達72%——買15元一杯的“伊通河特調”,是為了握住“城市記憶”;花30元租沙灘椅,買的是“片刻放空權”;甚至排隊1小時拍水幕秀,本質是購買“參與集體感動”的入場券。
這種消費邏輯,豐富了城市商業的價值評估維度。傳統文旅項目用“客流量×客單價”計算收益,而肆季南河的賬本上,還多了“情緒濃度”這個變量:帶娃媽媽的笑聲、年輕人舉著的“我愛長春”燈牌、老人對著水幕里的老電車駐足良久——這些無法被量化的情感碎片,恰恰是讓人們愿意“為快樂買單”的重要動力之一。
更值得關注的是,它正在豐富城市的情感地理標識。肆季南河通過“有軌電車+粉色沙灘”的混搭,創造了新的城市記憶錨點。據項目方調研數據顯示,到訪過的市民中,多數人表示對城市的好感度有所提升;這種情感聯結也助力提升了消費黏性,其“回頭客”占比高于同類型城市休閑項目的平均水平。
比粉色沙灘更珍貴的,是“被看見”的共鳴
肆季南河的爆紅,終究是一場關于“看見”的探索——城市看見了人們對“非功利性快樂”的渴望,看見了生態治理背后的情感價值,也看見了北方城市突破地域限制的可能性。當長春人在朋友圈寫下“原來我們的城市也可以這么浪漫”時,他們消費的不是沙灘或光影,而是“被理解”“被重視”的情感確認。
這或許給所有城市提了個醒:在“內卷”與“躺平”交織的社會語境下,最稀缺的資源不是網紅建筑或流量噱頭,而是能讓人們卸下鎧甲、安放情緒的空間。肆季南河的深度,正在于它證明了一個樸素的真理:當一座城市的空間敘事與心靈期待精準契合人們的喜怒哀樂,流量與熱愛自然會洶涌而來。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趙廣欣 楊悅
責編:劉晗
復審:馬萍
終審: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