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qū)古城鄉(xiāng)李灣村,幢幢新式二層民居旁,一院青瓦老屋透著古樸,倔強地挺立著。這就是我們跨越三千里河山,從吉林輾轉(zhuǎn)河南所要找尋的目的地——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的故居。
豫南八月,蟬噪聲此起彼伏。
青磚院墻內(nèi),一樹槐葉墨綠如染,稠密得幾乎要滴落下來。這槐樹已有一抱多粗,它的根系深扎將軍故鄉(xiāng)的黃土,那虬曲的枝干努力地向天空擎著。
“1927年,爺爺在一次戰(zhàn)斗中腿部受傷,在家休養(yǎng)時,親手栽下這棵槐樹。”楊靖宇將軍之孫馬繼民用指尖輕撫樹皮上皸裂的溝壑,像在翻閱一部滄桑的歷史手稿。
(一)
1927年,中國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那一年,楊靖宇還叫馬尚德。22歲的他參加領(lǐng)導了確山農(nóng)民暴動和劉店秋收起義,先后創(chuàng)建了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縣級農(nóng)工革命政權(quán)——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和河南省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quán)——確山縣革命委員會,從此拉開河南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序幕。
這個時間點,國民黨反動派剛剛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共產(chǎn)黨員面臨著隨時可能降臨的屠刀。楊靖宇毫不畏懼,毅然決然選擇了自己的信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
在河南革命斗爭期間,敵人因抓不到楊靖宇,便多次對他家進行抄家,還一把火燒了家里的房子。“病兇匪徒捉殺我全家,雞犬不留。”楊靖宇兒子馬從云1964年3月的發(fā)言手稿里,清晰地回憶了全家慘遭迫害的情況,“二爺被折磨死了,三爺瘋了,四爺被打死了……”“從此,全家是家敗人亡。”讀著父親馬從云手書上的文字,馬繼民的眼睛變得灼熱,數(shù)度哽咽,他說:“我們整個家族是以一種‘分崩離析’的姿態(tài),來保護我的爺爺,保護革命的火種。”
1929年春,受黨組織委派,楊靖宇赴東北開展工作。臨行前,他回到老家,對妻子郭蓮說:“明天我要出遠門,也許幾年不回來,這個家就交給你了。”望著1歲多的兒子,還有剛出生幾天的女兒,郭蓮淚流滿面,但她沒有阻止丈夫,而是默默選擇用瘦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擔。
楊靖宇離家后,妻子郭蓮帶著家人四處干雜活、撿破爛、討飯。這段艱難的經(jīng)歷,給馬從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自己的手書中這樣寫道,“討飯吃也是發(fā)愁。”“過年時,地主家里又煮肉又蒸饃……我和母親什么都沒有,還住在村頭一座牛棚里。”“母親是提心吊膽的,父親現(xiàn)在在哪里,是死是活,母親每天流淚。”
門前的槐樹,年復一年開著雪白的花。妻子郭蓮卻一直沒有丈夫的消息。無數(shù)個夜晚,她豎起耳朵,好像又聽到那熟悉的腳步聲,可每次都是失望。她不知道的是,那個讓她日夜牽掛的丈夫,在東北的林海雪原中,孤身一人與敵人周旋五晝夜后,已于1940年2月23日壯烈犧牲。
1951年,消失多年的馬尚德終于有了音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1953年,馬從云、方秀云夫婦受邀到哈爾濱,在東北烈士紀念館中,他們終于見到了父親,那是一個裝在玻璃瓶中的頭顱標本。夫妻二人失聲痛哭,他們跪倒在父親的遺骸前,重重地磕了仨頭,說:“放心吧,爸爸,我們不會給您丟臉的。”
就是這一句承諾,馬家?guī)状擞眉沽鹤鞴P,在時光里寫下永不褪色的契約。
(二)
馬繼民家的門楣上,張貼著“光榮之家”的牌匾,令人肅然起敬。
聽說我們的來意,馬繼民拿出家里多年的“珍藏”——一沓榮譽證書和一本老相冊,娓娓講述起馬家四代人接力傳承祖輩精神的故事。
“這是我的母親,她認識的字沒那么多,但特別愛看跟爺爺相關(guān)的書,不懂的地方就做個記號,等我們下班回來,就把那幾句給她講講。”看著母親讀書的照片,往事如潮水般涌上馬繼民的心頭。
1964年8月,馬從云在出差途中因公殉職。5個子女中4個未成年,1個未出生,家庭的重擔落在妻子方秀云一個人身上。“母親那時候沒有正式工作,就靠干一些縫手套、納鞋底、糊火柴盒這樣的零工,但她始終堅持供我們幾個孩子讀書。”馬繼民說,那段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苦,母親卻從不以楊靖宇將軍的兒媳自居向組織尋求幫助,反而告誡他們兄弟姐妹:絕對不允許以抗日英雄后代為借口向組織提要求、撈好處。
因為父親馬從云去世早,馬繼民對爺爺事跡的初步了解,主要來自母親方秀云的講述。“每到年節(jié)聚會,或者清明掃墓的時候,母親就會給我們講爺爺?shù)墓适隆K€拿出樺樹皮,教育我們要繼承先人革命精神。”馬繼民說的樺樹皮,是馬從云夫婦1958年從靖宇縣帶回河南老家的。現(xiàn)在,這塊樺樹皮作為馬家“嚴要求、重責任、懂知足”優(yōu)良家風的物質(zhì)載體,已成為家族珍視的“傳家寶”。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馬家后人身正、心正。馬繼志和馬繼民先后參軍入伍,馬繼志還因表現(xiàn)突出,榮立了三等功。從部隊復員后,兄弟二人與大姐馬繼先、二姐馬繼傳一樣,成為了普普通通的鐵路工人。“作為英雄的后代,我們或許不能做到像先輩那樣名垂青史,但可以通過做好本職工作,為群眾服好務(wù)、盡好責。”馬繼民說。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欞,映在馬繼民的面龐上。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全國首屆文明家庭……馬繼民摩挲著一塊塊牌匾,聲音微顫,“這是國家給我們的認可,比啥都珍貴。”
(三)
8月20日,剛從吉林回到鄭州的馬繼民,又登上開往駐馬店的火車。接下來的幾天,他還要出發(fā)去沈陽,然后再到靖宇縣,再飛北京……馬繼民八月下旬的行程表,安排得特別緊湊。
1965年出生的馬繼民,今年已是花甲之年,嘴上雖然倔強地說著不累,但疲憊早已悄悄爬上他的臉龐。在楊靖宇將軍紀念館配合媒體采訪時,馬繼民的額頭滲出一層細汗。采訪間隙,他從兜里掏出一顆糖,迅速塞進嘴里。
“馬老師,休息一會兒吧。”工作人員建議。馬繼民卻擺擺手說:“我沒事兒,干完再歇著,別耽誤大家的正事。”看見攝像機已調(diào)整就位,他嘴巴快速咀嚼幾下,做了個吞咽的動作,便又精神抖擻地回到鏡頭前。“爺爺是抗日民族英雄,作為英雄的后人,再苦再累,我都會堅持把他的事跡和精神傳遞下去,讓更多人銘記這段歷史。”說這話時,馬繼民的眼中充滿堅定。
2005年,吉林省靖宇縣邀請當時在鄭州鐵路局工作的馬繼民擔任宣傳顧問,母親一句“好好為人民服務(wù)”的囑托,讓他踏上與爺爺精神交匯的路,這一干便是20年。南至廣東,北到黑龍江,多年來,馬繼民的宣講足跡遍布全國十多個省份,開展紅色宣講百余場。“只要身體吃得消,我會一直講下去。”馬繼民說。
五兄妹中,現(xiàn)在和他一樣常年活躍在紅色故事宣講第一線的,還有二哥馬繼志。8月27日,馬繼志在吉林師范大學實習實訓中心千人報告廳,為該校師生及四平市大中小學師生代表講授“開學第一課”。他用爺爺?shù)墓适旅銊顝V大學生,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以實際行動繼承先輩遺志,勇?lián)鷷r代重任。
家風,是刻在族譜上的箴言,更是烙在血脈里的指南針。在祖輩、父輩們的言傳身教中,馬鋮明、常青等青年一代秉持“九字家訓”,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在屬于自己的曠野上,奔跑出生命的加速度。
“好的家風能讓你成為一個積極的人、向上的人、不輕言放棄的人。”從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中,楊靖宇將軍曾外孫女常青看到了“家風”對一個人的影響。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她把“好家風”轉(zhuǎn)變成“好學風”,一次次把楊靖宇將軍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
女兒婉琦上學后,常青特意帶她回了一趟駐馬店。看著三舅馬繼民用樸實的語言給孩子講述那段烽火歲月,常青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記得,小時候,姥姥和母親也是這樣給自己講先輩的故事。如今,這份責任又傳遞到下一代。
新時代的雨露里,將軍故居的國槐不斷抽著新枝。
馬繼民站在將軍故居前,如同站在時光的渡口。身后是硝煙散盡的和平年代,面前是懵懂卻明亮的眼睛。他要把將軍“寧死不屈”的脊梁,像種子一樣,深埋進人們的心里。
來源:吉林日報·彩練新聞
作者:記者 趙乃政 李娜 趙夢卓
初審:馬萍
復審:劉晗
終審:張宇